黃 英
(四川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①新課程改革已有十個年頭,就教師角色的重塑,仍需要各方努力。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陸續展開,包括高中教師在內的中小學教師角色的定位應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不再以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權威者自居,其角色將由“知識施予者”轉變為“教育交往者”,以矯正“教程”與“學程”相分離甚至相對峙的應試主義傾向。教師應當以平等的人格、真摯的語言實現與學生的人際交往與心靈交流。其內容除了曾被視為人類力量之表征的課程知識外,更有梳理知識、引導創新、豐富情感和價值生成;其形式不是含有強加性意味的“灌輸”,而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基礎上的共享型“對話”。教師既不把學生看作接受課程知識的容器,又不被學生當做獲取知識的對象,從而革命性地突破了互相功利化的褊狹的課程模式。
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兩種堅定的理念,即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所謂民主理念,即意味著教師應在肯定課程基礎性的前提下,盡可能淡化課程實施中曾被過度強化的預設性和統一性,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態接納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甚至是局限性,不以預設的目標來束縛開放性對話的 “邊界”。新基礎教育課程強調: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與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與興趣,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重視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創造性學習,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主張學生主體差異性得到充分發展和張揚。因此可以說,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任何課程的教學,都要以激發學生創新智慧、創新激情,以及創新想象力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其中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教學更是如此。而創新型人格的優秀品質,諸如對既定知識的懷疑意識、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意識,乃至思維表達的新穎性,等等,均需在民主化氛圍和無邊界對話中得以充分發展。所謂生本理念,主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兒童?!雹谄渲幸馓N的世界觀揭示出教育的本質——促使個體在不斷生長中主動發展自身的人格和學力。教育只有歸屬到遵循兒童的自身發展規律,點燃內在的發展熱情,形成主動發展的內在品質,才能有效發揮一切教育的外在影響,才可能在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中提高教育質量。生本理念沖破了老師本位和學科本位觀念的藩籬,是教師在課程雙邊互動中超越智力要素而使學生全體、全面、可持續、個性得到張揚及個體不斷主動發展所必備的。
在舊課程模式中,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一直是互相分離的兩個的系統。課程規劃、設計和評價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科專家職責范圍內的事,而課程實施則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教師只是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即最了解學生需要的教師被排除在課程設計之外。本應作為課程主體之一的教師,其職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復制教育行政主體既定的課程規范,比較被動和消極地執行已被審定的課程計劃,其中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步驟直至課程評價等。這樣,課程決策者與實施者之間在認識上的客觀差異,削弱了課程計劃在實踐中的預期影響。而新課程改革要求充分調動教師作為課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全方位地介入,這標志著教師將以對特定學生知識、能力、興趣等的特定理解和對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見解而鮮活地融入新課程的生成中。只有如此,一線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才能隨著新課程的發展而得到真正的展示。
在此背景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而且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校本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占的比重被重新進行了劃分。在課程內容與課時安排上,也有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真正擁有選擇的余地。這一決策的實施,有利于調動學校和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每個學校都有特有的發展歷史、校園文化和學生特征。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對這些問題有最深刻的了解,他們不僅是校本課程的當然開發者,而且是開發校本課程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篩選、改編原有的課程,還可以編制全新的校本課程,為校園文化的創造和豐富提供可能,為開發和實施適合學生發展的實用課程提供舞臺。這將不僅有利于改變我國以前課程整齊劃一的局面,而且有利于調動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性,使學校辦學富于特色,學生發展更有個性。
傳統的教師事必躬親,他們既當“裁判”又當“球員”,該他做的、不該他做的,他都做了,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為師。課堂上,教師把重點、難點講透講爛,學生似乎只要帶著耳朵進課堂就行了,其他感官幾乎可以閑置不用。這樣,學生建立在自省、自主評價、自我超越意義上的自主性學習難以實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 “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边@必然要求中小學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引導學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學好”,更要“好學”和“會學”。 當然,對學生獨立的自主性學習而言,掌握學習方法顯然較之于獲得課程知識本身更為重要,至于學習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情和堅定的意志品質,更會賦予學生的學習活動以生命的情感體驗和深沉意義。③
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善于激發學生,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教師鋪好的路中去尋求教師滿意的答案,而且這種答案要盡可能與標準答案相一致。這必然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事實上,今天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都注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育學生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確實,善于提問是人的重要素質之一。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笨梢哉f,今后判斷一個學生是不是好學生,重要的標準就是他會不會提問,因為,不能發現問題就談不上創新。
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育理念,不要滿足于善于提出問題、“解釋”問題,而必須在教學中善于鼓勵學生勤于觀察,敢于質疑,勇于提問。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創設和諧的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問題意識的顯現與發展獲得環境的肯定和支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精細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為學生設置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智力背景,并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使問題產生。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和質疑,大膽提問,勇于表現。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合情推理的品質和習慣,讓學生在開放的思維活動中獲取知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造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立。專業研究者致力于教育研究工作,是“知識生產者”,為教師提供可能有用的研究成果,而教師則是“知識消費者”,吸收和運用研究成果于教學實踐。但是專家的理論與教師的實踐往往難以有效的溝通,也使得教學研究顯得后勁不足。與專業研究者相比,中小學教師處于一個極為有利的研究位置——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他們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理解和把握最直接和真實。他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不斷強化教師的研究意識,提高他們教學研究的水平,使教師成為優秀的研究者或者“學者型教師”。他們在實踐中開展科研,又把教學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從教學實踐引發教育研究,以研究促進教學,從而增強教學研究的效用。
學會反思,學會合作,是中小學教師實現角色轉變的重要課題。通過不斷觀察、反思、研究,把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從而幫助作出各種教學決策,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如果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育教學的情境之中,從研究者的視角觀察自己所進行的教育教學實踐,則會更有激情去思考教育教學理論,對實踐中的新問題更敏感和富于創見,從而不斷增強參與研究的自信心,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還要真正學會合作。一個人的精力是極有限的,他不可能事事通曉,也不可能樣樣親身實踐,要汲取他人的經驗為我所用,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學會共享各種教育技術與課程資源,學會上下協調。教師通過參與科研,將教育教學規律付諸實踐,不斷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同時使教育教學技能得以改進,從而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④
總之,新的課程的實踐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也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和任務。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學會合作,為重塑教師新形象,重建課程新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②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③參閱羅曄.教師職能新說.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④參閱曾瑋.新基礎教育課程下的教師職能.教育探索,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