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執筆:尹 情)
近年來,各地圍繞財政部提出的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貫穿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進行了積極探索,初步建立起了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為推動財政管理積累了經驗。
預算績效目標管理是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的基礎和起點,為預算績效管理提供目標指引。為此,從2007年起浙江省開始實行績效目標管理,全力提升預算績效目標管理水平。在范圍上,績效目標管理在省級部門項目資金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并明確到2015年將績效目標管理范圍覆蓋全省所有預算單位;在績效目標管理質量上,一方面,引入專家論證,邀請人大、政協代表和各類專家學者及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績效目標的細化論證,提高公信度和科學性;另一方面,實施分類管理,設置不同類別專項公用類項目的績效目標填列框架,明確相應類別項目的績效指標,提高精細度和可操作性。此外,加強后續跟蹤,以部門預算重點會上審查部門的項目為重點,確定4大類21項績效跟蹤內容,實施績效監控試點,持續反饋其績效目標的運行狀況,形成了“設立績效目標、監控績效目標、評價績效目標”的良性循環。
江蘇省財政廳采取先試點探索、再擴面推開的辦法,穩步擴大績效目標管理范圍。省級18個試點部門對包含省對下轉移支付在內的249個專項實行了績效目標管理,設立績效目標1355個,制訂績效指標3037個,量化標準值2752個。通過績效目標設定和落實,將預算績效管理從事后評價環節前移至預算編制環節,在建立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安徽省對績效目標申報內容進行了細化分解,設計了包括項目完成數量和質量、預期效益、滿意度、資金需求等11項指標,從不同的側面全面反映項目實施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將預算績效目標管理融入部門預算編制 “二上二下”的各個環節,做到績效目標管理與預算編制“三個同步”(同步申報績效目標、同步審核績效目標、同步批復績效目標)。以績效目標為指引,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建立績效運行跟蹤監控機制是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對預算執行的績效監控可以對財政支出行為過程和預算結果進行及時的制約和反饋,從而不斷完善項目管理,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更好地實現績效目標。
海南省探索開展了績效運行跟蹤監控,根據預算執行的關鍵點,通過簡化調整,設計了 《項目績效監控分析表》,確定了16個監控要點,構建績效監控分析框架。采取“賬面入手”、“賬戶入手”、“業務入手”三種方法實施過程考核,通過建立“過程考核”,將結果預算結果考核進行分解,提前發現預算執行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和風險,變事后監督為事前監控,做到防范未然,確保績效目標管理不偏航。
福建省下發了《關于開展省級預算部門項目執行績效監控試點工作的通知》,從今年起正式開展預算項目執行績效監控試點。在績效監控過程中,實行主管部門自行監控和財政部門重點監控相結合的方式,完善績效監控流程,將績效監控流程分為“布置——跟蹤——報送——反饋——抽查”幾個步驟。預算單位按照規定認真對項目進行跟蹤,提供相關跟蹤監控材料,證明監控有關內容,并定期或不定期以表格和文字形式反饋財政部門。財政部門根據報送績效監控情況進行審核,并選取部分單位進行抽查,實施重點監控,查找資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促使部門改進項目管理,確保績效目標實現。
績效評價既是預算績效管理的核心環節,也是檢驗績效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手段。云南省以“效能政府”為主題,不僅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績效評價實施方案,而且總結概括出了“申審評調問”的績效管理新模式,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績效管理,實現績效管理與效能政府建設考評的有機結合。
在績效評價方式上,河北省和安徽省采取自我評價、重點評價、整體評價三種方式對財政項目支出進行績效評價。各預算部門對項目支出績效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基礎上由預算處(局)牽頭對部分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進行財政再評價,最后開展對預算單位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四川省經過幾年探索實踐,基本形成了以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為重點,以同步推進基本支出、部門支出、轉移支付評價試點為補充的工作體系,評價對象橫向到邊,涵蓋了財政支出各類領域。
在績效評價范圍上,福建省從2005年起開展績效評價試點,2010年開展績效目標管理試點,并嘗試進行績效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目前績效評價已在省直部門全面推開;天津市積極探索區縣預算績效管理試點,該市全部16個區縣都選擇了1—2個項目進行績效評價試點,共計28個項目,推進區縣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全面開展;新疆自治區從2008年起,對區本級5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開展績效評價試點,2010年將績效評價范圍擴大到本級1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2011年實行績效評價項目1086個,占自治區本級預算支出總額的60%左右。
在績效評價制度建設上,甘肅省根據功能類別,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績效評價指標分類體系,研究制定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共28套、近800個具體指標;吉林省把加強預算績效評價專家庫和中介機構庫建設,作為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工作推進。從加強制度建設、嚴格準入門檻、規范選用管理、建立信息系統平臺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引入第三方參與績效評價工作,增強績效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新疆自治區通過建立健全定期匯報制度、年度通報制度、信息發布制度等多項措施,確保績效評價工作取得實效。
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結果應用是關鍵。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是績效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關系到績效評價工作的實效。河北省以績效問責為突破口,促進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從評價結果反饋整改、績效問責、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編制掛鉤、加強和完善財政管理等四個方面實施績效整改問責,推進績效評價結果應用。
廣東省自2003年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改革以來,積極探索引入第三方評價,邀請部分專家和中介機構參與重點評價和績效自評。在2011年選取部分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開展試點的基礎上,2012年進一步擴大改革試點范圍,通過競爭性招投標的方式,整體委托符合資質要求的第三方組織獨立、自主地開展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工作,有效地推進和創新了預算績效管理改革。
北京市以結果應用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實效,逐步建立實施了績效評價結果的公開制度、整改制度、預算激勵制度和問責制度,加強結果應用,提高了預算績效管理實效。通過建立實施多種形式的信息公開制度,對績效評價項目的評價結論、評價等級、發現問題、整改建議等內容進行公開,以公開促整改;績效評價工作結束后,向被評價單位下發績效評價整改通知書,要求預算部門根據績效評價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實;并選擇在一些部門和行業,試點將績效評價結果直接與預算安排掛鉤,提高評價結果的約束力。為加大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北京市還出臺了《北京市預算績效管理問責辦法》,明確了績效問責的情形和方式,將績效結果與預算決策結合起來,并納入政府績效管理行政問責考評范圍,提高了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的層次。
青海省堅持以評促管的理念,把績效評價結果運用作為整個預算績效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評價結果與政府目標考核相結合,與資金安排相結合,與項目規劃相結合,與預算編制相結合,促進財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省對下財政管理綜合績效考評機制,將考評結果運用到政府績效考核,著力提升基層財政綜合管理水平;將省級預算安排的重點項目,列入績效考評范圍,跟蹤問效,適時進行績效評價,著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堅持關口前移,積極探索實施績效目標管理,并將目標管理考核結果作為下一年度項目支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探索對省級部門預算編制工作從預算編制的完整性、規范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等方面進行績效評價,著力提高預算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