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黎麗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
閆黎麗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研究生是國家高層次人才,擔負著服務社會、建設國家的重任.新時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加強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但歸根結底,還是內因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在面對心理問題時,應當從內外因兩個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總而言之,內因是關鍵、是前提,只有當一個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外部幫扶手段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
研究生;心理健康;內因;外因;共同作用;對策
研究生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成為身心健康的專業型人才,才能承擔起服務社會、建設國家的重擔.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數量的逐年增多,研究生的培養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時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心理障礙、抑郁癥、自殺、傷害他人等事例屢見不鮮.因此,加強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研究生作為一個學生群體,年齡結構相對于本科生偏大,成員經歷較豐富.總體上來看,大部分研究生心智比較健全,思想相對成熟,可以正確面對各種壓力,恰當處理各種矛盾.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心理等內在因素,再加上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外來因素,從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性格偏執或者精神長期焦慮等.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如果不給予及時的疏導、解決,就會使學生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更有甚者會發生自殺或者傷害他人的極端事件,從而給個人和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1.1.1 性格缺陷.任何人都不可能具備完美的性格,或者自卑、或者羞怯、或者敏感,只是表現程度和自我調適能力不同.研究生作為普通的社會人,也會存在著各種性格缺陷.研究生性格缺陷的主要表現:
第一,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容易衍生出敏感、孤僻等性格.這類性格特點的人自我評價低,與人很少交流,做事情缺乏自信心.
第二,自負心理.由于中國從小學到高中都實行“應試教育”,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重要標準,而研究生一般從小學到大學都成績優秀,是眾目睽睽的佼佼者,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對自己過于自信,事事追求“數一數二”,從而給心理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1.1.2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抑郁癥、強迫癥、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等.據統計,心理健康疾病已經成為研究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如:天津市對3018名研究生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各種程度心理障礙的就占16%以上;而對北京市四所大學的調查則顯示,近十年來,研究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的人數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0%左右.心理疾病將會給研究生的學習與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已經引起了高校和社會的普遍關注.
1.2.1 學習壓力.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完成學校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畢業論文;另一方面是完成科研任務,一般大學都規定研究生必須在學術期刊(有的甚至是核心期刊)上發表1~2篇專業論文.這些學習任務都要求研究生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所以,總會有些學生無法完成畢業論文或科研任務,導致無法順利畢業,從而造成心理壓力,表現出焦慮、恐慌等情緒.
1.2.2 就業壓力.大部分學生考研的動機都是希望通過在研究生階段獲得的知識和學歷,為自己謀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對自己的就業有著很高的心理預期.但是,在經歷過多年的擴招之后,研究生學歷在就業競爭中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優勢.首先在找工作過程中,研究生就要承受求職過程中的挫折與失敗;其次,如果最終的就業現實與當初的心理預期落差巨大時,這就會給自己帶來失落感、挫敗感.
1.2.3 人際關系壓力.研究生階段的人際交往對象主要是同學和導師.首先,由于研究生集中學習時間較少,大多數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都在忙于公司實習、各種考證、或者專業研究,以致同學之間交流較少.其次,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導師所指導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同時導師自身也擔負著沉重的科研和教學任務,學生和導師交流機會也越來越少.在面對這種人際狀況時,大多數研究生都可以主動與同學、導師交流,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但也有部分學生不能恰當處理人際關系,表現為:與導師關系不好;與寢室同學關系不好;不習慣和陌生人打交道;沒有知心朋友.從而給自己帶來人際交往壓力.
1.2.4 婚戀壓力.大多數研究生入學時的年齡為22~33歲.碩士生入學時平均年齡為23~26歲,博士生平均在29~31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婚戀需求.大部分同學可以和異性正常交往,并形成良好的戀愛關系,甚至共同步入婚姻.但是,也有部分同學找不到合適對象,或者戀愛失敗,從而產生抑郁、悲觀、焦慮等情緒.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由內外因共同促成.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方向;而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促進或者延緩事物的發展變化.但是,無論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其中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是決定研究生心理狀態的根本原因,而就業、學業、人際關系等外來壓力則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比如,甲生一直成績優秀,在學術上自我要求較高,從而形成自負心理.而當他自認為很優秀的論文獲得較差評價時,就會對他的自信心造成極大地打擊,從而導致情緒低落、意志低沉.而對于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而言,他們會及時調整心態,認真聽取意見,重新開始論文撰寫工作,以積極的心態、實際的行動去面對挫折.
再比如,乙生患有抑郁癥,平時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表現都很正常,而他在準備博士畢業論文期間,精神極度緊張,身體也很勞累.當博士論文完成之后,甚至當他已經順利通過畢業答辯時,他并沒有像普通人一樣精神極度放松、盡情歡悅.相反,他的精神表現是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喪失愉快感,感到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認為活著沒有意思,甚至產生輕生念頭.所以,抑郁癥才使他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抑郁癥是內因;而緊張的博士畢業論文工作只是外因,是誘使他發病的外來因素.
所以,任何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還是內因起著決定性作用,正是由于學生本身自卑、內向、自負或患有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才會在遇到外來壓力時,無法及時調整心態、正確化解壓力,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所以,我們在面對心理問題時,應當從內外因兩個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內因出發,我們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態;從外因出發,我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實際面臨的困難,緩解各方面壓力.總而言之,內因是關鍵、是前提,只有當一個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的外部幫扶手段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
華南理工大學黃建榕教授則指出,根據統計,大學生自殺率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010年3月22日,北京郵電大學一名男博士研究生和一名女碩士研究生在同一天跳樓自殺;2010年3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學一名內地女研究生在宿舍內自殺身亡;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2009級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衛生間自殺身亡;2009年12月16日,東南大學研究生鄭亦新跳橋自殺.事實證明,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高校應當從校級領導到基層輔導員都要轉變觀念,正視并且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
在研究生入學時,對所有學生進行心理測評,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從而有重點地關注、科學合理地干預,將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研究生作為學生群體,其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期是在畢業階段,因為畢業時要面臨就業壓力、科研壓力、畢業論文壓力等,而人際關系經過一年到兩年的摩擦,也是沖突高發期.所以針對畢業生,應設立心理咨詢專場輔導,有針對性地做好咨詢和指導工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高校應當設置心理健康通識課程,教授學生心理調節方法,掌握如何管理情緒、如何排遣壓力、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基本心理知識,使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問題、科學應對心理困惑.
當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聘請了具有資質的專業人士,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但是,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心理咨詢室都是神秘而陌生的,當出現心理困惑時,一般不會主動到心理咨詢室求助.主要原因是當前社會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進行心理咨詢就說明自己有心理問題,如果被別人知道,就會低人一等、沒有面子.所以心理咨詢中心應當深入學生、擴大宣傳,為學生解除后顧之憂,成為學生的傾聽者、幫助者,真正地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在當前中國研究生管理體制下,與研究生發生最直接、最密切聯系的就是輔導員,輔導員承擔著研究生事務管理、班級建設、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指導工作.應當加強研究生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一線輔導員易于接觸學生、觀察學生的優勢,在研究生心理問題預防戰線上站上重要一崗.首先研究生輔導員隊伍建設應當職業化,使輔導員從行政事務中脫離出來,使之職業化,從而可以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其次,應當專業化,系統地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培訓,使之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在研究生日常管理過程中可以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學生解除困惑或者以正確態度應對壓力,從而將“大心理問題化小、小心理問題化無”.
〔1〕買買提·吐爾遜木明,曲曼古麗·巴拉提.當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 [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3).
〔2〕時昕.為心靈輔導,為成長解惑[N].合肥工大報,2005,2(28):430.
〔3〕韓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壓力的維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3).
〔4〕俞國良.現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衛生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及解決對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盧文潔.天之驕子為何容易想不開?[N].廣州日報,2009-4-30(B10).
G44
A
1673-260X(2012)03-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