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濮海坤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報關實務課程主要包括海關管理、對外貿易管制、報關程序、商品歸類、進出口稅費、報關單填制等相關內容,內容之間邏輯聯系不強,涉及的知識點多,如僅報關程序就有一般進出口、保稅加工、保稅物流、特定減免稅、暫準進出境等20多種,這些報關程序雖有相似,但實際操作又各不相同。可見報關實務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知識點多、雜、散。
報關實務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海關管理、對外貿易管制、進出口貿易實務等基本理論知識,還應具備海關通關作業、商品歸類、稅費計算和報關單填制等專業實踐技能。而通關作業技能、商品歸類技巧、報關單填制技能等都是一名合格的報關員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專業技能,這些技能只有通過實踐操作才能靈活掌握和熟練運用。
報關實務課程教學中所涉及的通關作業實際操作規范、原產地認定規則和外貿管制相關規定等,每年都會根據需要作適當調整;尤其隨著我國與國際經濟組織、國家和地區間合作的深入,涉及到互惠、優惠、特惠和稅率等管理規定的變化比較多。如2012年3月28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海關總署206號、207號令,對CEPA香港、澳門項下的原產地規則的要求作了修改,為此通關作業的具體規定也相應會發生改變。可見報關實務是一門時效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應根據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項目化教學是師生為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開展的教學活動,是“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將報關實務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大模塊,即報關基礎知識模塊和報關專業技能模塊。兩大模塊又可細分為八大項目,報關基礎知識細分為“報關與海關管理”、“報關單位”、“報關員”和“對外貿易管制”四個項目;報關專業技能模塊細分為“通關實務”、“商品歸類”、“進出口稅費”和“報關單填制”四個項目。通過將一個個抽象的、無邏輯關系的知識點項目化,并將各項目分解為具體的任務,學生為完成具體任務,實現項目預期目標,必然會主動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并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將教學理念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解決實際問題、完成具體任務為主的互動式新型教學理念;將學習方式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即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互助協作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積極參加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案例教學是以大量實際、生動、典型和綜合性的案例為基礎,通常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報關實務課程教學中,配備大量實用的案例,以教師在企業實踐中接觸的典型、實用的真實貿易實例和歷年報關員資格考試真題中的綜合實務題、報關單填制和報關單選錯題為基礎建立課程案例庫。
角色扮演法通常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扮演不同角色進行實際演練,從而完成各自任務。如在通關流程教學中,可將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讓學生分別扮演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的經理、報關企業業務主管、報關員、海關工作人員和許可證件發證部門的工作人員等不同的角色,結合真實的業務案例,模擬真實的通關環境,讓學生實際操作,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整個通關過程,從而有助于學生更生動、直觀和形象地掌握海關監管貨物的通關流程,更清楚地了解海關在通關環節的地位和作用,更深入地理解報關員在通關工作中的業務職責。
無論何種教學方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都需要將課前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課前練習是將下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典型試題和案例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前進行練習;課堂教學就是依據課前實際練習的情況組織課堂教學,這種課堂教學就是直接根據學生課前練習的情況對新的重點難點知識組織教學,這是報關實務課程“商品歸類”教學的特色,也是我們在課程教學中比較提倡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難點知識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尋求正確的解題思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1]黃靈燕.項目教學法的應用與創新[J].素質教育論壇,2007(4):12-14.
[2]李敏.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3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