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軍,王 宏,劉素婷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河北唐山 063004)
“啞鈴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長效機制建設研究
楊國軍,王 宏,劉素婷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河北唐山 063004)
基于政校企三方合作,構建“啞鈴型”創業實踐平臺,進一步明確學校、企業、政府在大學生創業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解決目前政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制衡問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職業院校和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中介的校企合作發展長效機制,推動大學生創業工作的深入開展并取得實效。
創業;合作;平臺;長效機制
“啞鈴型”創業實踐平臺是由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和政府共同構成的大學生創業實踐載體和創業教育模式。平臺系統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方是利用高職院校內部資源建立的大學生校內創業實踐平臺;一方是以行業、企業為主,依靠市場和社會資源付出搭建的行業企業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第三方是以政府和NGO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為主搭建的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是聯結校企的紐帶和橋梁。三方有著共同的使命,就是搭建好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
創業實踐活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和必然要求,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必備的通用技能和必經的實踐過程[1]。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復雜的社會經濟狀況下,大學生創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困難,缺乏創業實踐平臺的有力支撐和有效運轉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啞鈴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的概念。通過構建“啞鈴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選擇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模式推動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工作發展;通過進一步闡明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的內在機理,探索建立并完善政企校合作創業實踐載體和途徑,豐富和拓展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領域。
高職院校的角色定位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之一,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大學生以創新創業能力為基本內核的全面綜合素質;完善創業教育體系,搭建高職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通過創業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增強創業技能;提供創業指導,幫助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行業企業的角色定位是:聯合高職院校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董事會),參與制定、修改、執行合作教育計劃,共建實訓基地;與院校簽訂訂單培養協議,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優秀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兼職教師和實驗、實訓課指導教師;為學校提供實習設施與場地,安排學生實習和就業創業;與學校合作開發產品,進行科技公關;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推動高職院校創業就業工作等[3]。
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充分利用自身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加強對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如明確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責任和義務,出臺免稅政策,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促進校企雙方形成互動、雙贏的合作機制;由政府、行業協會、高職院校共同制定專業標準、人才市場準入條件等,為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同時在經費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工作和實踐平臺建設還有很大不足,難以滿足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院校本身重視程度不夠,投入精力較少,創業教育實踐效果不理想;社會就業和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制約了大學生創業工作的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在很多時候成為了喊得響落不實的口號;政府作用發揮不夠,統籌協調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制定人才規劃的作用缺位,缺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具體政策規定等。
上述原因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在于缺乏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導致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創業工作的動力不足。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屬于兩個不同的社會領域,其核心利益訴求分別是“培養人才”和“獲得利潤”。在目前的狀況下,一方面,政府層面缺乏相應激勵政策和法規約束,企業沒有責任和義務參與院校人才培養,并不一定通過直接參與職業教育來獲得人力資源;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不能適應企業需求。企業難以從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中獲得利益。所以,缺乏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是制約和影響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創業的最根本問題。
一是要站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進一步明確政府對加強大學生創業宏觀管理的責任,規劃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發展,統籌校企合作,建立以政府主導、高職院校和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中介的校企合作發展新機制;二是要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規章制度,明確企業在校企合作辦學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將校企合作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納入學校評估和企業評價的指標,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落實對企業的優惠與獎勵措施,用減稅、財政專項補助等方法鼓勵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參與課程改革,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發揮骨干示范作用;四是要引導企業與學校在共同培養專門人才的同時,研發新產品,促進成果轉化,實現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4]。
一是按照企業管理制度、工藝流程開展生產性實訓,讓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的生產環境中提高技能,增強就業創業能力;二是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設施與場地,為學生提供完整生產過程的學習機會,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對學生的實踐和創業指導,幫助學生模擬創業和真正創業;三是建立由企業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教育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圍繞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指導教學和創業實踐;四是人員互派。學校選派管理、技術團隊進入企業,企業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入學校,相互交流,共同培養“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一是成立由政府、行業企業代表和校方代表組成的合作管理委員會或理事會、董事會等機構,進行重大事務的決策,協調校企合作中發生的問題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二是訂單培養人才。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檢驗人才培養質量,按照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實習就業;三是由企業技術骨干、學校專業教師和專家學者組成講師團,對高職院校教師、學生和企業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人才素質;四是建立利益相關方合理分攤人才培養成本的機制。政府制定高職院校生均就業創業成本,成本分攤宜以公共財政支付為主、學生支付為輔,企業適當投入[5]。
[1]孫劍明,宋子祥.論國內外創業教育的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1(9).
[2]朱春輝.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30).
[3]王貴蘭,肖平.對高職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J].職教論壇,2O1O(14).
[4]李濱.試論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府主導型戰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
[5]胡邦曜.高職院校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內部機制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29).
G648.8
A
1008-178X(2012) 04-0132-03
2012-02-05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FFB108222)。
楊國軍(1973-),男,河北豐潤人,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副教授,碩士,從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