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俊儀
摘要: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闡述,并針對上述問題,從改革管理體制、改革機構設置、改革法人體制、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相應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改革;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3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047-02
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6),農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開展存貸業務。第二階段(1996—2003),自1996年與農業銀行“脫鉤”以來,農村信用社逐步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道路,明確了農村金融改革的目標和思路,各項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第三個階段(2003年至今),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擴大改革試點范圍。
2003年,在國務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 (國發[2003]15號)中提到,以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宗旨,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充分發揮信用社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一、農村信用社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1.農村信用社的現狀及體制改革的著力點。目前農村信用社有領導管理體制問題、潛在風險問題、經營目標問題、產權等諸多問題,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脆弱的信貸環境、基礎薄弱的管理環境等使農村信用社的現狀更加復雜。
2.當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的主要問題。(1)隊伍素質差;(2)歷史包袱沉重;(3)經營空間嚴重受擠,生存基礎被削弱;(4)成本核算觀念淡薄,服務功能殘缺。
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議
1.提高認識,解決制約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各種問題。(1)克服“等”的思想。農村信用社本身已積聚和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如果不及時解決,風險只能愈積愈重,等待觀望只能延誤時機,將來化解風險的代價是十分巨大的。(2)克服“靠”的思想。農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決定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因此,化解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剝離”上,必須立足于自我化解,通過切實改善服務,組織資金來源,盤活積欠貸款,壓縮費用開支,解決財務缺口,逐步消化經營風險。
2.改革管理體制。(1)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減員增效。根據農村信用社定職能、定編制、定崗位的“三定”原則,按最優人員配置,通過考試、考核等方式分流富余人員。同時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從大、中專院校吸收一批高素質人才充實農村信用社隊伍,增強農村信用社的造血功能,引入競爭機制,給整個隊伍灌輸全新的經營理念,增強憂患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2)加強對農村信用社領導班子的考核管理。一是在完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對聯社、法人社領導的業績逐年考核。二是推行領導干部競聘制度。以業績分優劣,按公論定取舍,憑德才用干部,把組織考核與民主推薦結合起來,把事業心強、作風正、有能力、有魄力的干部吸收進領導班子。(3)改善經營管理。一是強化信貸管理。針對信貸資產質量差的實際,認真研究制定切合實際的信貸管理辦法,加強金融債權管理,保全信貸資產,打擊逃廢債行為,加大收貸收息力度,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特點,確定信貸工作切入點,在堅持穩健經營的原則下,改進金融服務,增加信貸投入,通過信貸增量產生的效益逐步消化歷史包袱。二是增強成本核算觀念。要完善費用管理辦法,規范財務開支程序,以收定支,嚴格監控,促進財務收支平衡。(4)加強內部管理,完善內控機制。農村信用社在內控機制上主要存在認識偏差、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等問題。因此,必須有的放矢地加強內控機制建設。一是健全內控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二是完善內控手段,提高內控能力;三是提高業務主管部門的自律監管能力;四是嚴格執行,違章必糾,維護內控制度的嚴肅性。
3.改革機構設置。(1)精簡機構。按照“減少內耗、集約經營、規范管理、促進發展”的原則,對地處邊遠、業務量小、達不到保本點的機構網點實行撤并,降低管理成本,把人員、費用集中投入到業務量大、經營狀況好的信用社,實現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營造精品網點。(2)對同城多個法人機構實行兼并、重組。要改變過去在城區經濟較發達的地方盲目鋪攤子、設網點的做法,整合有用資源,減少內耗,按照集約經營的思路對重疊機構進行合并、重組,增強其抗風險能力。重組后的信用社實行財務統一核算,人員統一調配,資產統一管理,資金統一調度;信貸資產實行“內部剝離,分賬經營”,人員管理按照“三定”要求,經過考試、考核,競爭上崗;財務費用實行包干制。這樣,可較好地解決機構重疊、內耗嚴重的問題,減少經營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和規模效益。
4.改革法人體制。(1)實行縣一級法人體制的必然性。一是經營管理費用高所決定。農村信用社具有點多、面廣、線長等特點,單個信用社規模小,業務單一,達不到規模經濟,發展又不平衡,致使大多數農村信用社資金規模小、業務范圍窄,管理費用高,削弱了發展后勁。二是由資金成本和信貸風險高的現狀所決定。一方面,農村信用社雖有強勁的資金實力作后盾,但巨額資金與狹小的應用空間形成強烈的反差,致使資金閑置嚴重,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信貸高風險問題已成制約業務發展的瓶頸,且自身尚未建立起強有力的行業管理機制,資金統籌,調撥能力差,使一些頭寸短缺社的風險增加。綜上所述,實行縣一級法人體制有利于解決農村信用社現存的一系列問題,有利于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性。(2)實行縣(市)級聯社為一級法人體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加快合作金融法律、法規建設。目前應結合農村信用社的實際,對信用社的機構、業務、扶持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予以明確,從而促進中國合作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二是建立合作金融的資金調劑和清算體系。應允許農村信用社行業自律組織成立之后,在有需求、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資金調劑中心,有效運用農村信用社資金,增強信用社的業務功能,提高信用社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快建立合作金融的支持制度和扶持政策。為加快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各級政府應給予農村信用社實質性支持,盡可能減輕農村信用社的負擔,使其早日擺脫經營困境。
5.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1)整頓農村金融秩序,調整農村金融布局。根據人總行有關規定,圍繞“共謀發展,共創效益,共化風險”的目標,央行應指導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金融市場,以擴大農村信用社的生存空間。(2)大力實施“形象工程”,農村信用社要立足三農,改進服務,千方百計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以優質的服務贏得廣大農民的依賴。
6.對虧損信用社實行綜合治理。(1)運用稅收手段以減輕信用社的稅賦,增加信用社的自我積累能力。(2)運用行政手段對信用社進行撤并,優化網點布局。通過調整信用社經營機構,達到精減機構、人員,壓縮費用、壓縮虧損社數量的目的。(3)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對信用社資產債權保全工作,以盡可能減少信用社的資產損失。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對那些惡意逃廢信用社貸款的企業或有錢不還的企業堅決訴諸法律,依法收貸,通過法律手段確保信用社的金融資產不流失,不受損。(4)運用激勵手段提高信用社全體職工收貸收息積極性,努力盤活存量,提高收息率,降低不良資產比率。要建立清收不良資產責任制,將責任、任務和獎懲落實到每個職工,以經濟激勵手段來調動收貸收息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對造成資金損失的直接責任人要追究責任,給予相應的經濟和行政處罰,經強化落實貸款管理責任制。(5)加大信用社職工的經營壓力和經營動力,以壓力促動力,以動力換效益。
7.新時期農村信用社應采取的對策。(1)提高認識,樹立憂患意識,精心策劃過渡期的發展策略。廣大干部職工要認清農村信用社積淀已久的歷史問題,加強學習,在思想上導入開放競爭經營理念,加強緊迫感,通過多種渠道為過渡期的發展出謀獻策。(2)完善管理體制,自成農村信用合作體系。在管理體制上,必須組建自下而上的垂直管理體系,逐步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村合作金融管理體制,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3)完善網點基礎設施,加快科技電子化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鞏固和占領新的農村經濟領域。(4)加強風險控制,提高資產質量。農村信用社要正確地判斷和評估風險,加強靜態、動態分析,完善控制和化解風險的手段,從而確保資產質量。(5)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搞好人才培養,抓好人才利用,以占據人才競爭的優勢。要建立良好的激勵、福利、教育培訓機制,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增強凝聚力、歸屬感,從而吸引人才,穩定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蕾.農村信用社內生風險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
[2]王蕾.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1,(3).
[3]王蕾.外部金融沖擊下的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剖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
[4]王小芽.農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13.
[5]郭家萬.中國農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9.
[6]辛耀.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改革發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7]孫建平.當前農村信用社的困境與出路[J].金融與經濟,2008,(9).
[8]范靜.農村合作金融產權制度創新研究——以農村信用社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8.
[9]林華.外資銀行圈地中國農村[N].中國商報,2007-08-28.
[10]宋琬如.欠發達地區農業銀行搶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N].國際金融報,2007-11-13.
[11]王文莉.農村信用社現行產權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議[J].陜西農業科學,2006,(4).
[12]張軍.農村信用社向合作銀行的轉制研究——績效、原因、問題與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2009,(3).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