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耀軍史文婧
結構問題制約對外貿易發展
——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結構分析
□文/姚耀軍史文婧
長三角地區近十余年來對外貿易規模快速增長,但也存在著結構層面上的突出問題
在1978至2010年間,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從35.23億美元增長至10882.0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9.6%。伴隨著進出口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長三角對外貿易在全國的地位不斷提升,其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從1992年的13.12%躍升至2010年的36.59%。顯然,從規模上看,長三角地區近十余年對外貿易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自不待言。但規模上的成就可能會掩蓋結構層面上的問題,就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而言,深入分析結構層面上的問題更具實踐意義。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能夠體現一個地區生產要素的稟賦特征以及資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競爭優勢的部門分布。在長三角地區的出口商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在2000至2008年期間,工業制成品占總出口的平均比重達到了96.68%,初級產品僅為3.32%。工業制成品內部的出口商品結構也在發生變化,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的出口份額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份額,成為促進長三角地區工業制成品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截至2007年,長三角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已達到63.36%,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不斷上升,成為長三角貿易結構不斷優化的主要標志。在1998至2010年期間,長三角地區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36.81%增長至63.09%;高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1.99%增長至35.75%。在區域內,江蘇省在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上均具有較大優勢。在2010年,江蘇省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分別為1883.37億美元1268.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了69.62%和46.91%。上海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雖低于江蘇,但出口比重也達到了72.55%和46.45%。浙江省兩類產品的出口比重則遠低于江蘇和上海。在2010年,浙江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為43.84%,高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僅為8.32%,而服裝、鞋類和輕紡制品仍占到了出口總額的30%,因此浙江出口商品結構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方式結構
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兩種主要方式。經驗表明,加工貿易對于解決資金短缺、引進先進技術、吸收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的作用顯著,而一般貿易則在抵御市場風險、適應政策環境變化、調整產品市場分布,從而實現外貿出口穩定增長方面占有優勢;相較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更能夠體現一個地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長三角地區總體來看,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出口額幾乎保持同步增長,各占據了出口總額的近半壁江山,在2010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為46.43%,一般貿易為48.63%。
在區域內,加工貿易在上海與江蘇的出口貿易中占主導地位,而一般貿易在浙江出口貿易中占主導地位。在1998至2010年期間,上海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分別占總出口額的平均比重為57.11%和38.12%。在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憑借其出口加工區的優惠政策、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較高的制度效率,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在蘇南地區建立生產加工基地,極大推動了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使加工貿易成為江蘇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江蘇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在1993年為36.4%,到2010年已上升至59.10%。與上海和江蘇不同,浙江省的出口貿易一直以一般貿易為主。在1998至2010年期間,浙江加工貿易占出口額的平均比重為20.19%,一般貿易的平均比重則達到了79.16%。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有關,民營企業具有較強的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這應該是一般貿易在浙江出口貿易中居主導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主體結構變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國有企業出口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集體、私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外貿主體的利益分配出現新的變化。
在區域內,上海一直是我國的金融和貿易中心,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工業基礎,上海在上世紀90年代吸引了大批境外企業來滬投資,形成了一批出口型外商投資企業。在1998年,上海外資企業取代國有企業而成為出口貿易的主體,其出口比重達到50.33%。進入21世紀,上海外資企業的出口比重仍不斷增長,至2010年已達到69.71%。外資企業也在江蘇對外貿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出口比重在2010年達到了71.09%。民營企業在上海和江蘇外貿主體中處于弱勢地位,但浙江的情況卻與之不同。近年來,民營企業作為浙江省開拓國際市場最活躍、最具競爭力的貿易主體,其出口額增長迅速,從2000年的6.82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930.2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63.48%,占全省總出口的比重也躍升至51.55%,成為推動浙江外貿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外資企業的出口份額基本保持穩定,約占總出口的1/3,而國有企業的出口比重則持續下降,從1998年的66.45%下降到了2010年的10.10%。浙江省已經形成了以民營企業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國內與國外資本相互協調的對外貿易格局。
入世以來,長三角地區在鞏固亞、歐、北美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快了對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出口市場的多元化程度不斷提高。從長三角地區對各大洲的出口分布來看,亞洲一直是長三角最大的出口流向地,近10年來占出口額的平均比重超過40%,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歐洲和北美也是長三角出口的重點區域,出口比重都在20%以上。對其他大洲的出口比重仍然較低,但都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分國家和地區來看,歐盟、美國、日本、東盟和中國香港依然是長三角的主要貿易伙伴,在2010年的出口比重分別為25.50%、20.54%、8.81%、7.89%和5.98%。同時,對俄羅斯、印度、巴西以及中東國家的出口不斷增加,這些新興市場占了出口比重的約13%。盡管長三角地區出口市場的多元化程度在不斷擴大,但前五大出口市場所占份額目前仍高達68.73%,因此出口市場集中度偏高。
長三角地區近十余年來對外貿易規模快速增長,結構也不斷優化,但目前來看,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結構仍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出口產品仍以低端產品為主,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在長三角地區,雖然工業制成品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但出口產品仍以中低端的機電產品為主,技術含量較低。一些高技術產品也大多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加工貿易比重過高。加工貿易“大進大出”的特點是長三角地區進出口規模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該地區外貿依存度過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過高的外貿依存度會為其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較易受到外部市場的沖擊。同時,加工貿易產品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底端,不僅產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還要在生產過程中付出高昂的資源和環境成本。
——外資企業的強勢地位擠占了本土企業的發展空間。長三角地區是外資集中地,雖然外資企業的發展對于擴大出口規模、優化出口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長三角地區的外資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不能從本質上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另外,外資企業在長三角地區的分布并不均衡,部分地區對于外資過于依賴,使本土經濟自主發展的空間縮小,由于本土企業特別民營企業又是開發海外新興市場的先鋒,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長三角地區擴大出口市場的能力。
——出口市場過于依賴少數國家和地區,使長三角地區的外貿發展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一些國家不時提出的反傾銷和設置的種種貿易壁壘,已經對長三角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了巨大挑戰。
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