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袁梅
摘要: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和壯大的原動力,走技術創新之路是安徽中小企業的現實選擇。通過分析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推進技術創新的對策建議,希望對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實踐以及提升技術創新績效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032-02
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創新尤為重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突破技術壟斷和技術壁壘的關鍵,也是經濟戰略和科技戰略的核心。中小企業在成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重要力量的同時,也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和技術轉化的重要載體。面對當前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走技術創新之路是安徽中小企業的現實選擇。推進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完善從激勵引導到服務保障,從管理到監督的有效機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在企業內部提高創新產出和創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分析
自創新理論大師Schumpeter1912年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理論以來,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從未間斷。鑒于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伴隨著對國家創新系統研究的升溫,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注也日益增多。
中小企業涉及領域廣泛,高度關聯著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等方面。第一,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地方財政收入及出口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中小企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穩定和推進力量,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是市場結構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三,中小企業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由包括資金支持、技術條件、人才資源、信息化程度、政策影響、相關企業、中介和金融機構等多種條件推動,在當今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轉型,原有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推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正被以知識和技術的快速發展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所取代。
二、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安徽省圍繞合蕪蚌試驗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等戰略平臺建設,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扶持、引導科技創新,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仍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融資難、創新人才匱乏等,加上技術創新的風險性,極大地束縛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缺乏多渠道的融資體系
安徽中小企業大多建立的時間不長,體系尚未成熟,沒有形成較寬的人際關系網絡。自有資本積累難以滿足銀行貸款及其他質押貸款方式要求的條件,技術創新經費主要靠企業自籌。有些企業運營機制不規范,研發管理不協調,經費支出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的風險性導致了其收益的不確定性,技術、生產、市場等多重風險使中小企業陷入融資難的困境。融資渠道少、融資環境差,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技術創新活動中很多關鍵技術難以突破,直接制約了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和進程。
(二)技術創新人才匱乏,缺乏健全的創新激勵機制
人才匱乏是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又一瓶頸,導致企業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去培育核心競爭力。知識推動技術創新,缺乏自己的研發團隊致使企業技術積累差、技術創新能力弱、創新效率低。企業家作為決策者和管理者,引導和推動著企業的創新活動。安徽中小企業很多經營者經營理念落后、創新意識淡薄,對技術創新和創新所需要的人才重視不夠,企業缺乏健全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加上技術創新管理水平不高,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造成了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匱乏的困境。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很難擁有高水平、高績效的科技創新團隊。
(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
安徽中小企業大多數都未發展到成熟階段,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薄弱的創新基礎無法培育支撐開發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同時,技術創新存在技術、生產、市場等多重風險,中小企業資本的社會化程度低且總量小,無法有效地化解和規避技術創新風險。經營環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約,常常使中小企業陷入需要創新以推進企業發展卻又難以承擔創新風險與投入的兩難困境。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主要通過模仿創新思路和行為,引進并破譯領先技術,加以消化、吸收和改進,這種模仿創新模式可以節省研發及市場培育所需的大量資金投入,降低產品投入市場的風險性,同時回避了市場成長初期的不穩定性。但新技術、核心技術并不是能輕易被模仿的,模仿創新難免會使企業在技術上受制于人。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斷完善,模仿創新顯然只能是一個過渡階段的選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是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加上資金限制,研發投入不足,使得安徽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上處于被動局面,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受限,難以提高創新產出和績效。
(四)扶持力度不夠,缺乏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
2003年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標志著中國中小企業發展進入了法制化軌道。近年來,安徽省圍繞合蕪蚌試驗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等戰略平臺建設,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堅持“創新推動”戰略,緊抓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合肥市自主創新城市建設的歷史機遇,扶持、引導科技創新,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政策導向和制度建設仍需進一步完善,財政、金融、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體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對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仍處于劣勢的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制度環境和政策支持體系仍不完善。
(五)技術創新信息不暢,缺乏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
技術創新信息是技術創新的財力、人力、物力、組織、信息等要素的組合,貫穿技術創新活動全過程。準確、可靠的技術信息是企業及時掌握和洞察行業最新技術動態并做出快速反應的關鍵。安徽中小企業服務中介機構發展較晚,目前的服務產品少并且服務面和服務深度局限,缺乏有效的溝通研究機構與中小企業、促進科研產品向市場轉化的中介服務。安徽中小企業難以及時掌握有效的技術創新信息,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不暢,企業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產品方面缺乏中介機構的咨詢和幫助,嚴重阻礙了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由于技術創新信息不暢,缺乏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導致難以準確定位和合理決策,最終造成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率低。
三、推進安徽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多渠道的融資體系
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以及財政補貼政策積極引導建立健全投融資體系,為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這是緩解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難的當務之急。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使社會資金與產業資本融合,建立和完善多層次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立以銀行貸款為支撐、吸引民間資本、風險資本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融資體系。
(二)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培育創新企業文化和科研團隊。一是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物質激勵是科研團隊的基本激勵方式,精神激勵往往不被重視,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麥克萊蘭的激勵理論等都說明了精神激勵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應把二者結合起來;二是團隊整體科研目標激勵與成員個人科研目標激勵相結合:團隊激勵能增強團隊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目前對于科研團隊的目標激勵都重在團隊的整體目標激勵,忽視了對成員個人的科研目標的激勵,容易出現團隊“大鍋飯”的局面,不利于個人創新潛能的激發,所以必須堅持團隊激勵下的個人激勵;三是科研結果激勵與科研過程激勵相結合:科研是一個復雜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僅要關心科研目標的實現,還要關注科研的過程。
(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推進,根本還是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必須明確技術創新戰略并加強創新管理。同時政府對中小企業組合提供適當補貼以促進企業聯合,加強企業的外部合作,打破技術和市場壁壘,共同承擔技術創新成本和技術風險,化解和規避創新風險,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一是產學研結合,以科研單位的人力、物力、技術信息優勢與企業的市場信息、資金優勢結合進行合作開發產品;二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合作創新及中小企業之間合作,鼓勵中小企業以同業聯合的方式來提高市場地位,實現技術、信息、人才的互補,拓寬企業對外交涉關系網,提高技術創新績效,增加收益和技術積累,使企業獲得長期發展。
(四)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進一步健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法律保障。制定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法律條例和優惠政策,改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環境,設立針對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政策,建立以孵化器為重點的中小企業創新培育支持體系,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進行引導、支持和管理,更有效地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
(五)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加強服務機構的規范運營,合理開發更多服務產品,拓寬服務面,提高服務水平。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過程提供咨詢和幫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加強安徽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使企業及時掌握準確、可靠的技術信息,進行準確定位和合理決策,推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全社會的創新績效。
參考文獻:
[1]石鳳妍,趙亞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動力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5,(1).
[2]遲紅娟.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特區經濟,2005,(9).
[3]劉中文,姜小冉.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障礙分析及戰略聯盟的構建[J].改革與戰略,2010,(3).
[4]劉海娜,熊德勇.技術創新障礙及其提升機制的綜述研究[J].企業活力,2012,(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