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林
摘要: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的重要發展目標。建立和諧秩序,必須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控制模式。建立完善的社會控制機制,是當前中國在加強社會管理方面應著重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中國特有國情的角度,對當代中國社會控制模式的選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和諧;禮法;制度;中國;社會控制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231-02
一、鄉土中國解讀
俗語說“鄉情濃濃,離土不離鄉”,中國人對家鄉獨具特別而濃厚的情誼,漫長的農耕文明,封建文化傳統的束縛,使中國社會呈現別樣的鄉土氣息。土地與農業構成中國社會結構的根本,長久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們是很少發生流動的,生于斯,死于斯,以農為生的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世代格局不變,終老還鄉是最終的歸屬。即使隨著工業文明的開啟,中國逐步踏入城市化的步伐,但幾千年下來形成的文化傳統還深深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
鄉土社會下,人們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簡單重復的農耕活動不需要復雜的分工與合作,生活的隔離,使人與人之間更多是小圈子內的親密和融合,生活在熟人社會中的人們必須靠信任來維持生活交往,人們之間講究的是人情,家庭、宗族、村落聯結的血緣和地緣是形成社會結構的基石,自古以來,中國呈現從小家到大家的家國一體的形態。維系社會正常運轉主要的是如下因素:
1.道德。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意為風俗和習慣。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在中國鄉土社會中道德注重孝、悌、忠、義等品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綱常倫理,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
2.家族。沒有西方的宗教規范,家為單位,組成中國社會的基石,以家的管理和控制模式構成社會的結構,家有家規,家長、族長的領導具有統治性的作用。與此類似,相關的單位組織體都有用家庭管理辦法進行管理的特征,比如講究論資排輩,講究老大的權威,講究群體關系,這是家理念的泛化。
3.禮治秩序。鄉土社會秩序維持是靠“禮治”實現的。禮是指合乎人際交往的秩序和規則,它來自于民間的長久發展和演變,是和血緣相聯系的日常生活規范,禮和法在生活之中同時起作用。禮強調等級秩序和日常生活形成的傳統,在國家,君主通過舉行儀式,為百姓做出標榜以示天下,由上及下的教化百姓,用傳統道德的威懾和宗教式崇拜力量來統治百姓。
4.無為政治。中國自古是古老的農業國,其社會分散歸并為一家一戶,經濟發展虛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的限制下,中國社會逐漸承認了一種趨于穩定的無為政治。強調政府管的要少,要對臣民有仁愛之心,對百姓實行仁政,靠民間良好的禮治關系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無為”亦所謂求穩,人生老病死求的是頤養天年。
5.血緣和地緣。 血緣的意思是任何人的權利和義務根據親屬關系來決定。血緣是穩定的力量。地緣是血緣不分離的,是由血緣演化而來。在鄉土中國,以血緣來維系社會的運轉,形成裙帶關系,屬人情社會。
二、鄉土下中國社會的控制特點
社會控制是指整個社會、或社會中的群體、組織對其成員行為的指導、約束或制裁,也指社會成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在社會控制中,人們依靠社會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各種方法,以一定的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響,協調社會運行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控制他們的運行,使之功能耦合、結構協調、相互配套、盡量使各社會運行系統同步運行,以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指社會或社會組織對偏離和違背社會規范的犯罪行為及越軌行為所采取的各種防范、糾正和懲罰措施。社會控制通過輿論、法律制度、社會心理暗示、宗教、個人信仰、個人理想、禮儀、藝術乃至社會評價等社會控制的手段,達到社會和諧與穩定。
中國特有的地域風情決定了中國鄉土社會社會控制的特色與眾不同:
1.多習俗道德控制和少宗教控制。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風俗、習慣。習俗對人們的行為有指導和約束作用,違背習俗的人常常會受到周圍人的嘲笑、攻擊和孤立。道德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來促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規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是非、善惡、正義和非正義進行評價。道德行為會受到社會贊揚,不道德行為則會受到社會的譴責,使行為者在思想上、心理上感受到壓力。道德對人的行為是有明顯的指導意義,中國歷來強調民間的自治和人的道德的修為,人的行為會受到大眾輿論的約束,所以風俗和道德的社會控制力量起主導作用。
宗教是一種和神或神圣物相聯系的信仰和規范體系,常常是通過一套信條和儀式,使人們確立人生的一些基本價值和信念,在人的心靈深處,通過控制人的良心來控制、調節人的行為,培養人的善德品質,如施善、仁愛、憐憫、誠實、公平、正義、獻身等。中國重視禮治,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很小的作用。
2.多人治少法治。人治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緣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它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道德發展,“人治”是一種賢人政治,道德高尚的圣賢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主張為政在人,主張君主以身作則,施德行仁,并尚賢使能,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禮治。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國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強調“法律至上”、“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在鄉土社會中,往往強調人的權威,強調人的道德作用,忽視法治的作用。
三、鄉土社會下中國社會控制的目標和手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當前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因此,建立和諧社會應是當前的重要目標。維護社會安全,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穩定的外部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障條件。
社會控制的手段方法是指保證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的各種社會力量的總稱。它是國家政權機關,憑借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等暴力機構,通過行政系統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有效控制。社會輿論也是實行社會控制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
當前中國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主要表現為社會不公平、機會不均等,收人差距擴大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社會的無組織化或無序、失范狀態。權錢交易、以權謀私,謀取個人和小團體非法利益的各種消極腐敗現象較為嚴重。所以,社會控制任務繁重,必須利用道德、法制、輿論等各種手段綜合控制,要積極吸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強調社會內在自為發展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