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上饒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醫學院校女生體育教學探討
劉向東
(上饒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分析醫學院校女生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結合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技能知識的傳授、思想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著手,提出了改進方法和建議.
醫學院校;體育;女生
2011年9月2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發布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結果顯示,我國成年人、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水平有所回升,學生體質狀況連續多年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出現低齡化傾向,大學生的體質狀況則繼續下滑,反映出我國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依然令人擔憂.
健康的身體是為人民服務的基礎,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生命力旺盛的表現.21世紀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質的時代,學校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起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而且能很好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是終身體育形成的重要階段.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的職業性的特點,體育教學的職業性特征越來越明顯.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學生在學校所受到的體育教育,將會延續到社會.學生步人社會后將從事各種職業.健康的體魄將為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于社會打下物質基礎,而他們所掌握的體育知識,也為事業的成功和開展社會交往創造了條件.
醫學院校是培養“白衣天使”的搖籃,體育教學對學生形成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造就具有綜合素質醫務工作者的重要手段.醫學院校的學生女生數量比例偏大,改進和提高女生體育課的教學質量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跟男生相比,女大學生在生理上不同、心理上有其特點.進入青春成熟期,身體各方面已達到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特征,她們變得性格內向,靦腆怕羞,文雅好靜,喜易,怯難;這些心理方面的變化,會對她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自覺主動性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另外方面的心理變化是,她們變得求新、拾趣、愛美,追求時尚;高校女大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閱歷和鮮明的個性追求,容易接受新事物,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在主觀思想上對體育的參與性是積極的、強烈的.她們希望通過參與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塑造自己健美的形體、優雅的姿態和高雅的氣質,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充滿自信和信心.由于體育教學改革還處在不斷完善時期,高校女生在體育課中積極性和參與性表現的并不是很強,即她們喜愛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說明現在的體育教學模式已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育課學習往往成為學生的被動性學習活動.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
1.1 思想意識是關鍵.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最近表示我國大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明顯少于中小學生,大學生鍛煉身體的意識不足.沒有了學業壓力,大學生反而不愿在校園中進行體育鍛煉.

表1 女大學生對體育課、體育活動的態度
從表1看被調查女生對體育課不喜歡和無所謂占35%,對體育活動不喜歡和無所謂占24.5%,近三分之一的人對體育存在認識不足的情況.
1.2 生理機能上的變化,導致了她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減弱,體育課上參與活動的惰性較大,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相對薄弱.有的怕參加運動后特別是耐力、力量練習會發胖,影響“體型美”,這是女生參加耐力、力量訓練的一大障礙.
1.3 心理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女大學生都存在著愛干凈、怕臟、怕羞、怕累、膽怯、害怕失敗等,存在著有礙于她們專心投入到體育課堂學習中的種種不利心理因素. 這些不利因素阻礙了她們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可能會形成她們害怕學習體育的心理障礙.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等,她們在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有些學生由于身體素質基礎差,或者學習動作時接受、掌握動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教學進度,在練習時放不下思想包袱,縮手縮腳,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1.4 對部分教學內容不是很感興趣;從調查結果中可看出女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

表2 女大學生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調查
女生對直接和體型鍛煉有關的項目更感興趣,而且大都是能在室內進行活動.如田徑項目主要在室外,風吹日曬的她們就不愿上.
1.5 教師的因素.對待學生不夠耐心,指導幫助不夠細心,運動負荷安排過大或過低,要求過嚴或過松,女生對這些問題非常敏感.過去那種重身體輕心理的體育教學觀念是不全面的,尤其是醫學院校的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從事基層醫務工作,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未來的人生走向和職業發展.
1.6 體育器材、場地設施.近幾年,各高校實施擴招,錄取人數的增長大大快于體育器材、場地設施的建設.組織開展體育活動能喚醒人們體育意識的被動接受狀態,當人們的體育意識處于自覺活躍狀態時,就會產生一定的體育行為傾向,自己利用體育器材場地等硬件來滿足自己的體育需要.這時,如果缺乏相應的體育設施設備等硬件,就會使他們的主動體育行為傾向逐漸消退.
一所大學有萬名、幾萬名學生,而每所大學所能運動的場地又少的可憐.人多地少,高密度的大學校園讓大學體育鍛煉捉襟見肘.最新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除坐位體前屈指標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與2005年相比,女大學生立定跳遠、仰臥起坐、800米跑成績也比2005年低了不少.大學生變得越來越弱不禁風了.
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強健體魄,鍛煉技能,啟發思維,培養人格;二是培養學生掌握現代體育理念和鍛煉方法,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三是創建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學生有無體育意識是學校體育成效的關鍵,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是體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擴大和加強體育基礎與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根據學生的需要,增加一些運動保健、運動生理和體育文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使其形成正確的體育意識和良好的體育文化素養;強化體育意識,樹立終身體育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對體育教育觀念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為出發點,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從低級走向高級,不僅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生存.要充分發揮體育多功能的作用,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服務.
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正確引導,介紹各種自我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體育活動中的樂趣,激發起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寓教于樂.
在學校中營造體育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創設和諧的物境,如良好的體育課堂自然環境;創設開發喜悅的心境,如由教師引導的師生愉悅的上課情緒;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如教師對整個課堂良好氣氛的營造與控制.
合理安排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要素,要依據學生愛好、興趣給學生較大的選擇性,開設多種形式的選修課和選項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她們對體育的興趣,調動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培養她們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和意識.
要合理安排教材,改進教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材應多樣化,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把培養學生能力和未來實際需要掛鉤,讓學生能學習和掌握體育學科中的新成果、新技術、新動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應從醫學專業出發,設置和安排教材內容.如增加人體解剖學、生理學、戰地救護等內容,了解做某一項目技術動作時哪些肌肉參與作功,如何訓練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導;加強形體方面、耐力素質的訓練,提高對職業環境和條件的適應能力,為今后從事的職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加強素質練習.要注意將素質練習與基本技術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如學習運球技術,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行進間或奔跑的情況下完成練習,這不僅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速度和速度耐力.還可采用各種游戲跑、定時跑、爬山、越野跑等來發展女生的耐力.
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學習新知識,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樹立信心和進取心,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把要我練變成為我要練.例如:
激趣法 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法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快樂,使她們愛上體育課,這對具有強迫癥和抑郁癥的學生,能夠起到較好的緩解與調節作用.
溝通法 雙向交流的教育活動,只依靠單方面的積極性是無法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的.體育教師要深入學生中,盡可能地同學生一起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創造新型、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愿意跟教師進行溝通 這利于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
互助法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多讓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學,營造一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誘導法 對于部分身體素質差,接受能力慢的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使其懂得只要主觀努力,方法得當,就能將自身的運動潛力挖掘出來。其次,對運動技術的要求可適當放寬,使她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并引導她們在練習中揚長避短,逐步發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水平.
鼓勵表揚法 對于女生的微小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充分利用學習成績的反饋作用去鼓勵學生,增強她們的自信心.
磨練法 合理設置一定的困難,使學生要通過努力能夠克服,有目的地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進行培養.
體育課上盡可能運用音樂伴奏的方法,提高女生的情趣和美感,給學生一些新異的刺激,以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課伊始,趣已生”,“課已盡,趣猶在”.
要加大投入,加強體育設備設施和體育場館等硬件建設,激勵和強化體育意向.此外,加強體育宣傳教育,大力組織開展體育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和體育場館、設施、設備等硬件作保證.
〔1〕吳東,蔣圣杰.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發布[N].北京日報,2011-9-3.
〔2〕劉春燕,等.影響體育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1999(1).
〔3〕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練興趣[J].中國學校體育,2002(2).
G807
A
1673-260X(2012)03-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