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良
(寧夏石嘴山市委黨校,寧夏石嘴山753000)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我國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是在逐步擴大還是趨于收斂的問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蔡昉等(2000)的研究注意到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收斂的俱樂部”,具體表現在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在不斷加大,東部地區的工資水平增速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但是東部地區的工資差異卻呈現出收斂的趨勢。鐘笑寒(2006)的研究顯示,地區間勞動力的流動并沒有帶來區域收入差距的收斂。無論是城鄉差距,還是地區差距,都沒有呈現出縮小的趨勢。相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卻出現了顯著的擴大傾向。而根據王建新和黃鵬(2009)的測算,中西部地區的相對工資增長速度在1999—2007年間要明顯高于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一期間,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出現了顯著的收斂趨勢。鐘笑寒(2006)研究發現,地區工資水平與勞動力收入之間呈現出一種U型關系。隨著早期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勞動力流動的加速,地區之間的工資水平差距逐步擴大,而到了后期則表現出明顯的收斂現象。區間工資差距先是擴大,后期則“收斂”。綜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工資差距呈現出先逐步擴大,后期又逐步縮小的變化過程。
就如何消除國內區域之間工資差異的問題,學者間的觀點有著很大的分歧。其中有三種觀點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第一種觀點是通過發展貿易來消除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作為要素稟賦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推斷,要素均等化理論(FPE)認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不考慮包括運輸費用在內的交易費用影響,生產要素的價格將會在貿易過程中趨向于均等,并且這與要素的存量大小無關。但是Levinsohn等(1994)指出,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本身只是一個假定或推論,與現實并不相符。并且該假定的傳統表達方式掩蓋了其要表達的真實意義。實際上,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要表達的是產量組合變動的一種機制,而并不是要素價格的絕對均等。如果無法證明產出的不同組成受要素供給制約的話,則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最終是無法實現的。中國地區之間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具有明顯的大國經濟特征,因此研究各國之間貿易的國際貿易理論同樣適用于我國地區之間的區際貿易。作為一種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區際貿易會通過作用于地區間要素 價格的均等化來提高參與貿易區域的要素收入,實現有效利用現有要素稟賦資源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目的。
第二種觀點認為勞動力流動有利于消除工資收入水平的地區差距,這種觀點的理論基礎是比較優勢理論。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其他因素不變,通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勞動力資源必然從低工資水平地區向高工資水平地區流動。而勞動力要素的生產率服從邊際遞減規律,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工資水平較低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傾向于提高工資水平的增速,工資水平較高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傾向于降低工資增長速度。于是,兩個地區的工資水平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會趨于平衡。根據這種觀點,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我國內部區域之間的工資差異應該是縮小的。以蔡昉(2003)為代表的研究認為,消除勞動力在地區間流動的障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縮小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但也有不同觀點,比如鐘笑寒(2006)就認為,勞動力要素的流入將有助于促進流入地區的工資水平提升,那些勞動力流入更快的地區,其工資水平的增速往往也越快。所以,如果區域之間在技能和教育方面存在差異,那么勞動力的加速流動反而會進一步擴大地區之間的差異。
第三種觀點認為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制造業可以減少地區間工資增長和收入的差距。這一觀點的理論依據是新經濟地理學和規模報酬遞增理論。該觀點認為,在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發展制造業,能夠提高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并降低資本的邊際報酬率,工資水平的增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根據這種觀點,當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趨于一致時,工資水平也會一致。范劍勇、張濤(2002)在研究了美國產業結構轉型與地區收斂歷程之后認為,區域工資差異的縮小不僅僅取決于消除要素在地區間流動的障礙,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發展相對滯后地區是否能夠快速實現工業化,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對此有學者提出了質疑,比如劉偉、李紹榮(2002)的研究發現,隨著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的不斷增加,資本的收益將增加,但是勞動收入會減少,最終使得勞動力提供者與資本所有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如何消除區域之間的工資差異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無論是從繁榮區際貿易、促進勞動力流動還是發展地區制造業,最終都可以歸于通過提升區域分工水平來減少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在以上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試圖從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演進的角度來探討如何消除或減少地區之間的工資差距和平衡各地經濟發展。
區域分工是指一國內部的各個地區依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的生產,并通過區際貿易來獲得資源配置的高收益,進而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一種經濟空間組織方式。其具體含義包括:1.從分工目的來看,進行區域分工是為了每個區域能夠獲得更高的資源配置收益并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2.從實現條件上看,區域分工的實現是立足于各區域自身的各種優勢條件;3.從形式上看,區域分工的形式是區域的專業化生產;4.從實現方式上看,區域分工產生的利益必須通過區際貿易來實現。區域分工能夠使各區域充分發揮資源、要素和區位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生產技術的提高與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各區域的經濟效益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益。
本文利用克魯格曼提出的行業分工指數來測算我國內部三大區域之間的產業分工水平,使用的制造業數據均來自相關年份的《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時間跨度為1988—2008年。
兩區域間的行業分工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Sik表示區域i和k間的產業分工水平,Eij和Eik分別表示i和k地區j產業的產值,Ei和Ek表示兩地區各自的工業總產值。如果區域i和k有完全相同的產業結構,即對所有產業j,產值份額都一樣,那么Sik的取值就為0。如果兩個區域的產業結構毫不相關,則Sik的取值為2。因此,行業分工指數可以大致衡量區域分工的程度,指數所處的范圍為0~2,即0≤Sik≤2,指數越高,兩地區間的分工程度就越高;指數越低,則表示兩地區間的產業同構性越大,區域分工水平就比較低。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東部與中部、中部與西部地區之間的制造業產業分工程度的變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1988—1998年間是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呈現螺旋式緩慢上升的階段,并且在1991年、1995年和1998年這幾年有所反復。2.1998—2008年,東部與中部、中部與西部之間的產業分工程度明顯處于加速推進階段,市場化力量對分工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89—2008年,中部與西部地區之間的制造業產業分工水平提高并不明顯,甚至在1993年、1998年、2002年和2008年都出現了下降。

圖1 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變化趨勢
對于上述現象,筆者認為雖然在1988—1998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就已經開始,但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卻沒有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市場的影響力還非常弱。因此,東部、中部和西部主要發展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各地區產業相互重疊,產業結構趨同較為嚴重。1998年以后,市場經濟改革的力度加大,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開始不斷凸顯,各地區在市場的作用下開始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優勢進行產業選擇和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市場規模較大,人口相對密集,在人才、資本、技術和知識等方面較其他地區具有顯著的優勢,其主導產業為外向型產業,并開始逐步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受到地理位置、人口規模、資本匱乏等條件的限制,仍然主要集中發展內向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擴大,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明顯提升。而中西部這兩個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趨同度仍然較高,制造業產業分工水平也沒有發生十分明顯的變化。
要素流動、區域分工以及區際貿易這三者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區際貿易實際上是以商品在區域間的移動來代替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故而是一種較為間接的要素流動方式。在現實中,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通常表現為生產要素流動與區域貿易的共存。但是不論是以商品為載體的區際貿易還是生產要素流動,都必須遵循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如果不存在嚴重的流動障礙,則地區之間的要素和商品雙重流動將得以實現。區域分工程度的提升不僅能令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規模擴大,同時也會促進區域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但是一旦市場分割導致要素的流動存在障礙,則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將以區際貿易為主,一部分原本會以要素流動實現的資源將被用于商品的生產。反之亦然,若區際貿易存在障礙,則會表現出更多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
我國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的演變可分為兩個階段,1999年以前,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區域分工水平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而在1999年之后,這種區域分工水平差距呈現逐年擴大的態勢。按照傳統產業區域分工理論,要素流動是對產業區域(國際)分工的一種替代;而現代產業區域分工理論,卻比較傾向于認為要素區域流動和產業區域分工是互補關系。這兩種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不同的。李建國(2008)經過研究后發現,1988—2006年我國勞動力和資本流動與兩個地區制造業產業間分工都是互補關系。據此來看,我國的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大致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99年以前,由于戶籍制度等政策性壁壘的存在,這一期間的勞動力流動成本較大,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性相對不足;而1999年之后,國家逐步取消了限制人口流動的制度,加上東部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性逐漸增強。
根據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生產要素是無法進行跨國流動的,要素的流動以及由此實現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和資源優化配置將以商品貿易的形式來實現。但是到了一國內部區域層面,如果一切可以移動的生產要素能夠在區域之間無障礙自由流動,則在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將會從要素豐裕地區向稀缺地區流動,以獲取更高的比較收益。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如果取消傳統戶籍制度對勞動力流動的管制,并且降低無戶口對勞動者增加的額外成本(如就業、養老保障、醫療服務、失業救濟和子女入學等),最大限度地方便勞動力資源的跨地區流動,那么勞動力將會從勞動報酬邊際收益遞減的中西部遷往勞動報酬邊際收益遞增的東部地區,獲取相對高的工資收入等收益,最終實現勞動力要素價格在各地區間(勞動力流入地、流出地和全國)的均等化。這就從理論上揭示了我國的區域工資差異在1999年以前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而在此之后逐步收斂的原因。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地區間的生產要素差異決定了生產和分工的格局,并進一步影響了區域貿易的格局。分工水平的提升不僅能夠促進生產力水平的進步,而且能夠通過市場競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這一角度出發,勞動分工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從單個區域的角度來看,區域分工實際上是在生產力“趨優分布”的經濟規律作用下,為獲得區域利益而形成的客觀選擇過程,這種選擇過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體而言,就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各區域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或資源稟賦進行勞動地域分工,當這種分工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出現區域專業化部門。這種選擇的結果使各區域都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來進行專業化生產,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專業化體系。另一方面,區域分工還必須通過區域貿易來實現其專業化部門生產的產品價值和滿足自身對本區域不能生產或生產不利的產品的消費需求,從而擴大區域的再生產能力,增加區域利益。
從產業層面來看,1988—1998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這一期間的制造業區域分工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過于強調建立獨立的地區工業體系的戰略思想,導致了各地區不論是否具備比較優勢紛紛發展重工業,從而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地區之間產業結構趨同嚴重。在這種工業生產體系下,各地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提高區域貿易壁壘,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經濟體系,嚴重阻礙了國內區際貿易的發展。2.形成了高度垂直的區域分工格局。我國的礦產和能源等資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而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在區域分工的總體格局上形成了東部地區發展加工制造業,而中西部地區以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區域分工格局。這就導致了貿易利益更多地流向東部地區。在這期間,欠發達的區際貿易加上東部地區的迅速發展使得地區之間的工資差距逐漸拉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總體上呈現先擴大后收斂的趨勢,其中轉折點在1999年前后。利用行業分工指數并結合制造業數據對我國的制造業區域分工水平進行測度,發現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在產業層面上的區域分工水平在1998年前后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且絕對水平偏低;而在此之后則呈現出逐步提升的態勢。基于這一區域分工格局的演變過程,本文從勞動力流動和區際貿易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地區之間工資差異變化的原因。在1999年以前,由于戶籍制度等因素導致了勞動力流動成本過高,政府出于穩定因素的考慮也不鼓勵人口的跨區域流動,導致了這一時期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性相對不足,無法通過要素流動來平衡各地區之間的工資差異。與此同時,較低的區域分工水平導致了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同質嚴重,阻礙了區際貿易的繁榮,而區際貿易是實現要素價格均等化、縮小地區之間工資差異的重要途徑。
[1] 洪世鍵,黃良浩.我國區域分工演變和未來趨勢分析[J] .宏觀經濟管理,2004(9).
[2] 汪建新,黃鵬.結構調整、勞動力流動與地區工資差異[J] .國際商務研究,2009(3).
[3] 謝莉娟,吳中寶.劉易斯轉折點、要素價格均等化與產業升級——基于中國勞動力跨地區轉移的闡釋[J] .財經科學,2009(8).
[4] 鐘笑寒.勞動力流動與工資差異[J] .中國社會科學,2006(1).
[5] 范劍勇,張濤.結構轉型與地區收斂:美國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 .世界經濟,2003(1).
[6] 高國力.經濟增長與區際貿易變動的理論分析[J] .當代經濟研究,1999(5).
[7] 李建國.要素區域流動與中國制造業區域分工程度研究[D] .暨南大學,2008.
[8] 蔡昉,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趨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 .經濟研究,2000(10).
[9] 劉偉,李紹榮.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 .中國工業經濟,2002(5).
[10] Edward E.Leamer,James Levinsohn.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The Evidence[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