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進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審計人才需求增大。本文通過對審計教育現狀分析、新形勢下對于審計人才的需求分析及審計教育存在問題,從高校角度探討如何創新審計人才培養及實施對策。
關鍵詞:審計人才;教育研究;培養
一、國內外高等教育及審計教育現狀
高等學校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從長遠看,我們不僅要不斷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滿足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審計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系統工程。
(一)國內高等教育現狀
我國是人口大國,教育振興直接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振興。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建設一流國家。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許多困難,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劇,使我國的外部需求急劇減少,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關注的主要問題。由于我國各地區貧富差距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各地區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無論在辦學規模、辦學質量、辦學理念、辦學方式還是在師資水平上都得到較快的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數居世界第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居世界第二,擠身于高等教育大國的前列。
(二)審計教育現狀調查
從2004年震驚全國的“審計風暴”中,人們深刻認識到“經濟越發展,審計越重要”,同時也看到了審計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要,特別是審計——這類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潛力,審計已日趨成為各高校特別是財經院校的熱門專業。但是,縱觀當今我國各財經高校的審計教學,都普遍存在“難教、難懂、難學、難考”的問題,審計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遠不能適應審計工作的要求。審計教育事業的產品是審計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應服從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長期以來 ,我國高等教育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整套人才培養工作的體系和教育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能適應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發展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迅速擴展,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流動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現在跨國上市、跨國并購等跨國融資和資本運營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企業活動,跨國公司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隨之,國際會計準則不僅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且得到了極大多數國家的認可,甚至連美國也不得不放棄其原有強硬立場,走向國際化,所有這一切必將要求審計走向國際化。審計國際化的發展必然促進國際審計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審計人才需求分析及審計教育存在問題
經濟全球化、資本在國際間大量和加速流動、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愈來愈大的作用、跨國公司的不斷發展是產生審計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
(一)審計人才的大量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據研究,經濟全球化早在16世紀就開始了,發展到今天,經濟全球化已經從以商品貿易全球化為主轉為以金融資本全球化為主。現在,跨國銀行及其他跨國金融機構大量出現,1999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營業性機構已達182家,其中外資銀行分行達163家,排在世界前50位銀行中的24家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已經超過100個,其中8家超過500個,4家超過1000個,而匯豐銀行有5000多家海外分支機構。金融全球化使得資本流動和跨國公司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為了培養能夠進行國際交流的業務骨干,我國審計署于2002年11月舉辦了首屆國際審計培訓班,16個國家及我國港澳地區總共19名政府審計官員參加了培訓。同時,為了滿足市場對國際審計人才的需要,國內許多高校都成立了國際會計系或設立國際會計專業和國際審計專業,培養國際型審計人才。其中尤以清華大學和華澳國際會計系最為引人注目,后者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和澳大利亞南昆士大學聯辦,在華南師范大學城康學院內所設的國際會計高等教育專業。
(二)傳統審計教學已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1. 教學理念落后。人們習慣于“應試教育”,從教到學一切活動均圍繞“認證考試”進行,忽視了學生的專業判斷能力、實踐能力的教育和培養,不能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復合人才的需要。
2. 缺乏有綜合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由于審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一些經濟學、金融、管理、法律和稅收等方面的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擁有廣博經濟背景等基礎知識的教師并不多。不少教師避開了一些經典案例和經濟背景知識的介紹和討論,就書本講審計、就審計講審計。目前,我國高校中從事審計教學的大多數青年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社會閱歷淺,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再加上一些其他條件的制約,使審計實踐性教學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3. 教材缺少生動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傳統的審計教材對發生的經濟業務仍舊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闡述不生動。各種業務也只能靠學生通過字面來聯想、揣摩和記憶。
4. 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傳統的審計教學方法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依據教材采用“填鴨式”傳授知識,學生在考前背復習資料應付考試。雖然近年多媒體教學方法較為普遍,但其模式實質并沒有改變。
5. 實驗教學匱乏。傳統的審計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課堂實踐信息量少。審計教學脫離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審計實踐,學生對企業審計實務如霧里看花,實踐動手能力差,參加工作后無法較快適應工作。盡管有審計案例與審計實訓,但這些要么偏重技術訓練,要么是紙上分析,都不能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審計人才,另一方面畢業生卻就業難。這充分說明現行的審計教學與社會需求的不適應性。三、高校審計類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
如何在審計教學加強學生的風險審計理念、職業懷疑意識以及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使之走上審計工作崗位能夠盡快適應社會需要,成為當前審計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高校是培養審計人才的主陣地,企事業單位與會計師事務所是審計人才的重要戰場。
(一)構建審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策略
這是審計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能否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審計人才,是衡量審計教學成敗的關鍵。受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審計學的實踐教學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成為理論教學的附屬。
要提高審計實踐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摒棄這一錯誤觀念,構建與優化審計學課程體系,實現素質教育與大學教學的有效融合,理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將審計學理論融于實踐教學之中,強化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環節,特別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不斷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積極和企業合作,將直接操作與理論講解相結合,在教育實踐中開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途徑。
1、實踐教學計劃和大綱的制定
根據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實踐教學的目的,體現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區域特色,積極探索與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相適應的實踐教學方案,整合課程體系,安排實踐教學各環節和內容,增加實踐教學學分比重,將實踐教學內容列入培養方案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成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重要載體和強大后勁,高校要結合社會需求培養出適合新形勢下需要的經濟復合型人才。
2、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
圍繞實踐教學目標,高校應積極鼓勵和組織專家教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政策和新成果編寫新教材或講義,并按照國際對審計專業人才的就業素質要求、學歷層次、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即時調整和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變革教學方法。審計教學方法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將傳統的“教師單向講授式”教學轉變為“師生互動,實踐、討論式”教學。審計學教師應將“知識的運用”始終視為教學的首要及終極目標,即我們常說的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務必要以“運用”為旗幟,以“實踐”為手段,以理論知識為依托,不斷練習,加以鞏固,最終才能達到為培養出社會所需有用人才的目標。
3、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
作為審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師,不僅要道德高尚、品格優良,而且要具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不僅要擅長專業理論課講授,而且要能熟練指導生產實踐與實習操作。高校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吸引教授和青年教師充實到實踐隊伍中,吸引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從事實驗室工作,保證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有注冊會計師資格的或有會計師職稱的“雙師型”教師是實踐教學的先決條件。為了滿足審計學專業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⑴通過安排承擔審計課程的進企業實習、參與審計工作等方式提高教師的理論、實踐水平;⑵采用更科學的方法考核教師的工作業績,不斷地獎勵那些在實踐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⑶可以從企業聘請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會計師、高級審計師、造價工程師、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等到校任教或兼職,與教師交流座談,在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校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
(二)審計人才培養的實施對策
1、加大國際交流,尤其是繼續擴大引入國外審計專業人才考試的模式,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人才;加大國際聯合辦學的方法。
2、增加審計案例學,加大和審計署以及有關地方審計部門的合作,建立審計教學案例庫,予實與學。
3、加強現代教學手段,注重計算機審計與教學相結合
啟用學校多媒體教學資源,創建計算機審計教學環境。學校在審計人才培養中使學生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1]安建華,等.加大高校人才培養力度的新模式——雙導師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2003,(1):66.
[2]邊建明,李君. 《會計與審計實驗教材》.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5)
[3]關注創新人才培養,關注大學生就業.中國青年報,2006-9-23.
[4]潘念萍 審計人才培養與高校本科審計專業建設定位. 文教資料,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