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表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克服了以往對人性理解的片面性。人性是歷史的、客觀的、唯物的,考察人性及其本質應當回歸社會的關系之中。基于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的觀點去分析我國當前道德教育,有著深遠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人的自由自覺性;人性論;人的可塑性
馬克思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他在勞動的基
礎上發現了唯物史觀,從而確立了解決人性、人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因而使其人性學說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對我國當前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性的基本思想
馬克思認為,人具有一種屬性: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屬性。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點決定了它永遠不能擺脫動物性,即自然屬性,人來源于自然,并且依賴自然。其次,人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人是社會存在物,是馬克思主義思考人性問題的一個重要理論前提,人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也是社會勞動的產物。當人從動物界分離和提升出來時,人也以社會存在物存在著。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存在,自然要以社會的存在作為自己的對象,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運行的規律都會對他的存在與發展產生影響。第三,人具有精神屬性。人的意識性是人區別于一般動物和人之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的意識既從實踐中來,又指導著人的生活實踐,它對社會生活有強大的反作用力,它最能體現萬物所沒有的“靈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現實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合三為一”的整體,比較全面準確地把握了人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對人的屬性關系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理論,從而使馬克思關于人性理論的認識更深入和更有創新的意義。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要認識人的本質,必須從社會關系的一切方面來考察人。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著社會歷史,同時也就改變著自己。人類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關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作為人類歷史的前提、產物和結果的人的本質也必然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所以,永恒不變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二、馬克思主義人性論對道德教育的啟迪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屬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只要是人就應該得到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對待。因而,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重要理論對道德教育中的人性原則建立了重要的依據。
1.人性的兩重性啟示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正當需求
物質需要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基本流露,這種自然本性使得道德教育應滿足對象的合理需求,這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條件。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表明人的自然本性使得人對于物質的追求是不可避免的,在現實生活中人的一切思想方式和行為表現都與物質有著必然的聯系,因而人性本質就是物質性。所以,道德教育應當尊重個體在市場競爭中合理的物質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實效。而且要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教育對象合理的自然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只要我們以科學的眼光、正確的態度看待人的物質需求,就能有效地激勵人在道德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人作為萬物之靈,不僅是一個肉體的存在、社會的存在,更在于它是一個精神的存在。正因為人是有意識的,有理性的,因而他就有自己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成熟之時,人們已經滿足了對物質需要的追求,因而對精神需要有了新的需求,而道德需要正是人們的精神屬性主要表現之一。道德教育是提升人們精神層次的重要途徑,精神需求越高,道德價值就越高。個體在追求高尚的道德生活中,其對精神品質的要求也會隨之增長,這源自于人們內心的需要。
2.人性的特殊性啟示道德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人性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兩者的統一。前者使得道德教育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則、方法,而后者則要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和內容。每一個個體都是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遺傳因子、不同的偏好,因而形成了他們性格的不同。道德教育必須正視這種境況,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個個體進行最為科學、合理的教育。具體方法: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了解其家庭背景、個人生活史、顯著的性格特征等,盡可能全面、準確地認識學生,在此基礎之上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德育。如性格外向之人,可以采用比較直接的方式,幫助其克服自身的道德缺陷,而內向之人,則應采用相對隱晦的方法,慢慢地引導他們,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道德教育。因而,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秉持人性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切忌刻板印象和思維定式的影響,將因材施教理念真正能夠融入教育的實際情景之中。
3.人的自由自覺性啟示道德教育的價值在于造就主體性的人
以生為本,就是注重學生作為個體人的主體性的體現。他們在教育之中應處于主體地位,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道德教育的灌輸。因而教育者在德育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他們的自覺性。特別要注意防范道德教育中的權威主義盛行。權威主義會以行為規范約束代替引導的方式,就容易忽視學生內在的德性,制約其道德實踐活動的發展。因此,道德教育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還應啟發學生的道德自覺性,形成他們合理的道德價值觀。此外,作為主體性的人,他們不僅是道德教育被動的學習者,還可以結合自身的獨立思考,成為道德領域的探索者,敢于向傳統不合理的道德規范進行挑戰,開辟新的道德規范,用更為合理的道德規范去塑造人們的日常行為。因而真正的道德教育,只有而且也只能依靠人的自主性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人的主體性所包含的理性的行為方式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體。
4.人的可塑性啟示我們要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德育應判斷人們目前形勢下的道德觀念和追求,探尋道德的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是道德教育的基礎。而且,要為個體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這樣才有利于幫助個體形成合理的道德觀念。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家庭熏陶、社會濡染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營造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教育環境,共同促進教育對象健康向上。
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因此,道德教育在內容上要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這是三大網絡能否“聯網”,形成合力的關鍵所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三者應堅持互相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原則。積極探索三者的結合點或切入點,并與家長一起努力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質。家長應及時與學校互通情報,交換意見,根據學校反饋回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幫助。要主動地將孩子在家中的種種表現,向老師或學校反映。具體方法上主動與校方保持一致,不能相互抵觸。同時社會也應參與到孩子的道德教育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德育的三維網絡,最大化、最優化地使孩子接受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王良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6).
[2]張海國.試析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M].人民論壇,2012(08).
[3]武天林.馬克思主義人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08-01.
(作者單位 江蘇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