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政治教學的中心,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對話是教學的源頭與出發點,無論是古代的私塾,還是現代學校的班級授課制,對話都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形式,然而在對話教學中卻存在一些誤區。事實上,對話教學有四個范圍,三個要素。
關鍵詞:對話;文本;思維;時機
對話式閱讀教學方式正逐步深入到政治教育教學中。新課程標準強調政治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
性”,并“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一、對話教學的三誤區
1.認識“簡單化”。有人將對話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師生間的“一問一答”。誠然,“問答”是“對話”,但“對話”卻不完全是“問答”,“問答”是屬于傳統的、層級較低的一種對話方式,但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對話教學”的全部。
2.理解“標準化”。在對話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師仍然習慣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衡量學生的認識與理解,限制學生的思考,局限學生的視野,常常在學生的對話尚未充分展開時就先“統一了認識”。
3.操作“形式化”。教師不作為,一味追求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完全的自由,放手讓學生去“對話”,誤以為討論就是“對話”,“對話”的結果呈現就是討論之后的“匯報”,教師作為旁觀者甚至退出課堂,不引領不點撥,淪為“看客”和“聽眾”,使對話流于形式。
二、對話教學的四范圍
政治教學中對話教學的范圍包括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
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等四個方面。盡管對話教學涉及的范圍很廣,但日常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教學,其基點和載體主要是文本,是一種基于文本、基于文本問題的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等多重交叉的對話;那些置文本于不顧、脫離文本的所謂對話,無疑是“跑偏”的。
三、對話教學的三要素
文本、思維、時機是政治對話教學的三個要素,課堂教學中的對話要基于文本,鍛煉思維,把握時機。
1.文本。從對話理論的角度看,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一種特殊對話,讀者進行閱讀,并不是為了單純地理解作者的原
意,更不是為了機械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在獲得作品意義的同時進行內省和反思,文本激活了讀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面對面的直接對話,完全讓學生接近文本,讓學生帶著文本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教師,
向教師求教,走向同學,進行合作探究。
文本是對話的基點,要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因為解讀文本,是落實自主的、獨立的、創造性的閱讀的基本條件,也是對話交流的基礎。
2.思維。課堂教學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問題則是對話的前提,沒有問題也就沒有了對話的發生。因此,對話教學中要有問題意識,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問題的空間,通過對問題的爭論、探討、對話,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素養得以抬升。
對話的載體和基點是文本,是文本中的問題,而核心和價值則是思維。對話教學中的思維,不應是傳統的朝向同一答案的“求同”思維,而應該是一個多向度的發散性思維,如果以同一個標準答案來衡量,對話就失去了意義。
3.時機。課堂教學中,什么時候進行對話,什么情況下展開對話,也是有講究的,這就是對話的時機。
(1)“不明之時”。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由于知識情感、生活閱歷、生活經驗的局限,有時對文本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含義理解不透、不甚明了,這就為對話提供了契機。
(2)“不到之處”。新課程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強調學生的閱讀要“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也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盡管如此,由于學生內在的知、情、意、行的限制,在許多時候,學生主觀上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的體驗往往有“不到之處”,那么,這也就成了對話的一個契機。
(作者單位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