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課具有實踐性強,知識更新速度快的特點,因此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獲取信息的效果和能力,構建一種全新的、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信息技術教育模式的課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對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在中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資源;信息技術;特征;教學模式
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主題為線索,教師提供學習資源,構建問題任務,為學生探究學習創設有效的情境,使學生自覺、流暢、健康地參與信息技術和文化的實踐,開始其對信息生活全部意義的體會,促成其信息意識的良好內化。本文針對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在中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研究做了一些嘗試,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的內涵
所謂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是指學習者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充分發掘和利用各種不同的資源,并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規范和步
驟而進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提高問題解決、探究、創新等能力,促使學習者的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同時得到提升。
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知識不是教師灌輸的結果,而是學習者自我
建構,這就要求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各種情境,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建構新的知識。
二、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1.精選教學資源
資源是模式開展的基礎。在教學中,無論何種媒體、何種形式,只要對學習有幫助就是有用的資源。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過程中,閱讀大量的資源,圍繞教學主題精選出其中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
資源,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
2.一課一主題
在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中,資源通過主題而聚集,經過學習者情景化后,才能服務于主題。傳統的課堂結構主要是教師提出知識點,再加以例證。而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主題是整節課的
靈魂。
3.探究性
探究是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開展的核心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協作探究,充分利用資源,積極動手、動腦,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三、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
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是以主題開發為前提,以活動探究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持,其模式如下圖所示。它根據課程學習的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提出問題,選擇并確定主題。學生制訂主題探究計劃,包括確定目標、小組分工。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目錄、網址和資料收集方法和途徑,指導學生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源,并對所得信息進行認識、學習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學生協作學習與協作作業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展示評價、反思
拓展。
四、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運用
1.確定一個主題
確定主題時要寫出主題學習的名稱,對主題進行簡單的解說,并做出總體性的概要說明。介紹中可以用復雜有趣的事情和精辟的語言吸引學生,也可用案例形式創設情境。在課前根據學生的情況,選定主題“走向海洋”。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1)學生對海洋具有感性認識,容易產生學習興趣;(2)海洋題材廣泛,可滲透其他學科,便于學生自由想象和發揮。通過課件中任意飛翔的海鷗和巨大的海浪聲以及動畫等媒體形式,突出三維空間效果,充分展現海洋的魅力,將學生融入波濤洶涌的大海,從而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
2.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要具體詳細地列出完成主題學習能達到什么樣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從本節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看,基于學生已基本掌握了Word的使用,會在PowerPoint中輸入文字,并能在教師指定的軟件、給定的內容下上網收集資料,所以知識目標的設定是掌握幻燈片中插入圖片的方法及幻燈片的制作,要學會利用網絡采集信息資源的方法及對從網上下載圖片的
處理。能力目標的設定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搜索、加工和處理能力,培養學生對圖形、圖像工具軟件使用方法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自主開發軟件的能力。發展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嚴密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個性以及團結協作能力。
3.問題和活動作為主線
一個主題可以分解成多個具有操作性的任務或問題。這一部分要告訴學生需完成的任務或要解決的問題,讓他們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問題最好是沒有清晰答案,甚至是有爭議的,這樣可以讓學生著迷、驚奇和疑惑,引起解決問題的興趣。要求編制主題明確、圖文并茂和有動畫效果的多媒體演講稿;充分體現學科的綜合性,提醒學生可從地理、生物、環保、音樂、美術角度考慮。(1)能制作出符合常規的圖片;(2)能用圖片或聲音、動畫強調觀點和主題;(3)觀點獨到,能較好地運用計算機技術,如:動畫、超級鏈接等。
4.主題搜索
主題搜索主要是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源,并加以整理內化。可以從剪貼畫里收集有關海洋的素材,包括圖片等;也可以從互聯網上收集有關海洋的素材;還可以從在硬盤、光盤上收集有關海洋的素材。學生需想辦法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包括網上下載、查找硬盤、查找光盤及調用其他同學資料庫等,不熟悉的內容亦可通過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力求使每一位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活動過程描述
小組要詳細介紹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同時加入一些必要的學習建議。同時,介紹學生的分組情況和任務分配情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海洋的遐想的討論,教師也可發表自己的意見;力爭涉及多方面內容,如生物方面的“魚類”;地理方面的“沿海區域”以及環保、音樂知識等。學生可以閱讀“學法指導”軟件。教師巡回幫助,發現問題,個別輔導。
6.主題學習評價
主題學習評價要介紹整個主題活動中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可使用多種評價方法,可以采用學習自我評價表和小組評價表,分為“搜索和收集信息”“完成分組任務”“獨立工作能力”“合作意識”“介紹能力”“角色扮演能力”“任務完成情況”及“結論能力”等,分別按照“一般”“較好”“優秀”“典范”四個級別進行評價。
7.主題成果展示
主題成果展示要設計主題學習的各種成果的展示方法。例如,多媒體展示和主題網站展示。將完成的作品全班交流,并談體會,學會分享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的主體為全體學生,即學生占有課中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時間,包括學生討論、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學生制作多媒體演講稿、學生體會等,教師的作用在于盡可能創造機會,給學生盡可能提供發揮潛能的空間。
以上只是參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者還可以根據實際情境加以拓展或變通。
參考文獻: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2.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鐵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