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學校領域的教育教學問題,古今中外歷來就是見仁見智,但認真解讀之后才欣然發現,其間確實有著非常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關于有效性教學的簡語妙論,陶行知有“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的說法,與呂叔湘先生“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的論述,再與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學藝術論”——“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如何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異曲同工之妙,不能不令人為之嘆服叫好。把以上藝術理論創造性地運用于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指導之中,從中初步取得了比較成功的實踐與體會。現簡要呈現予以共享,并期求收獲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高中歷史;藝術性激活;教學層面;實踐與探討
高中歷史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基礎課程,位列于應試高考的范疇之內,備受學校及其廣大師生的高度關注和認真對待。然而由于多重制約因素的綜合存在,即使到了新課標推行多年之后的今天,在“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傳統習慣的影響之下,那種以“教師講課本、學生學課本、考試考課本”為主的教考模式還依然占據相當的優勢地位。因而對師生來說,不可避免地缺乏教學兩方面的活力和個性化特征。這就是高中歷史課程及其教學活動長期難以激活并始終處于低迷狀態的根本原因所在。
筆者從教學改革的實踐與體會中深刻感受到,只要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調整觀念,把歷史教學有效性地“激活”起來并非那么神秘和不易。本文試對此作出一些粗淺之論。
一、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歷史課程的情趣化教學
在學校教育中,有效開啟學習之門的鑰匙就是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而制造正情趣能量的情況則能大致反映執教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藝術,甚至通向教學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層面。而制作教學情趣的方式和手段則靈活多樣、相機而用。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藝術、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有效情境的創設等,都能為學生鋪設輕松愉悅、引人入勝的學習心境,從而發揮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近代中國的百年屈辱歷史時,我們可反復引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先生的《諷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詩》:
“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臺灣,七十更割遼東地,廿余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因為這個女人的大半生幾乎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賣國史,她的腐朽統治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百年的屈辱。我們可以通過講述她的大半生,大體勾勒出百年淪陷的歷史輪廓。
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歷史課程的能力化教學
對能力化素養的追求和培養是新課程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因素。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施教者和主導者,要始終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積極有效的資源、途徑和方式,行之有效地開展個性化素質教學活動。對于高中歷史課程而言,學生的基本素養主要包括閱讀解析能力、聯系比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本文以聯系比較能力的培養為例來做簡要說明。
例如,在教學《日本明治維新》過程中,筆者抓住了一個問
題:“對于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晚晴的百日維新而言,同為東亞地區的國家,同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前后僅距離二三十年的時間,為什么性質相同、背景相同而改革的命運和結果卻大相徑庭呢?”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聯系比較,從中得出比較清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
多年來,筆者重視開展“讓閱讀走進歷史學習”活動。在這種博采厚積的沉淀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同時強化剪輯法、跳讀法、批注法、摘錄法等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三、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歷史課程的功能性教學
歷史課程時間跨度久遠,內容豐富深厚,具有強大的情感教化功能。然而,現實中普遍地存在教育功能缺失現象,其潛在的教育情感常常被人為地淡化、弱化甚至忽略了許多。其實,情感教育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動力系統,在學校教育中往往能夠起到引導、
指向、維持和強化作用。“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啟智慧、塑情感、促精神。”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明確情感目標,激活和把握其功能特點,注重對學生進行各類情感的教育與培養,從而在“潤物細無聲”的同時,有效發揮啟智、益能、陶冶和塑造作用。通過串講教育,可以客觀公正地教化學生“歷史的是非與曲直”,以此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抗挫折情感和能力。
四、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歷史課程的綜合性教學
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課程知識的把握、學習能力的培養、歷史情感的激活和綜合素養的形成,都需要一個有效積聚和長期積淀的過程,傳統教學中那種死記硬背和考前突擊的陳舊觀念是難以奏效的。
本文從教學實踐和體會中總結認為,可以把歷史課程的綜合性教學與學校、年級和班級的多類活動互相滲透,與多種社會性主題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可有效擴大高中生的歷史學習視野,促進他們對歷史現象的深沉反思,使得他們的各種思維逐步成熟化、客觀化和辯證化,又能讓他們在盡覽歷史智慧寶藏、飽吸歷史文明精髓之中,豐富人生閱歷、提升心智修養,快速形成歷史優質眼光和基本素養,能夠讓他們獲益終身。
(作者單位 江蘇高郵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