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高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普遍感覺物理難學。從主、客觀多方面分析了高中物理難學的原因。
關鍵詞:教學的要求;思維方式;實踐性
進入高中,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進而影響了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那么,高中物理課程究竟難在哪里?
一、物理教學的要求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用兩年時間學習物理,對力、熱、光、電磁、振動和波、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現象和規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初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學習初步的物理知識與技能,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高中階段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從理解、推理、分析綜合、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實驗等五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并為高等院校培養人才。也就是說,高中物理教學,在面向全體學生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兼有選拔功能。人們形容高中物理教學是“蜻蜓點水”,面廣,高考則要求“高臺跳水”,有深度,主觀上造成了物理課程的
難度。
二、思維方式
義務教育階段,物理強調直觀性,重感性認知,學生的思維活躍,大多屬于形象思維。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物理現象和過程都比較復雜,并且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分析物理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分析,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有統計證明:在目前的高中教學上,運用邏輯思維是形象思維的幾十倍。高中物理教學中建立的理想模型,如“質點、點電荷、彈簧振子、單擺”等,就突出了抽象思維,“一題多解”則強化了發散思維。學生在學習物理中暴露的很多問題,是思維的滯后和混亂。
三、教材的把握
學生抱怨教材不詳細,是對教材的理解有誤,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新課程改革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倡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是高中物理教材與高考定位差異太大,部分學生難以適應。
四、知識的綜合
物理核心內容的學習,涉及同時運用眾多的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歸納推理、類比分析和演繹等多種方法,這類習題知識的綜合性強,能力要求也較高。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受力分析、運動情景的研判,再現運動過程和軌跡,理清眾多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運用掌握的物理公式、規律,借助于數學運算,才能得到結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稍有疏忽,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所以,物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客觀上增加了應對的難度。
五、數學的融入
與化學、生物相比,物理與數學關系最為密切,因為物理公式表示了物理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數量關系,而結果的獲得則必須通過數學計算。同時,在分析物體受力、運動狀態、運動軌跡和規律時,數學中的圖象、三角函數、幾何、數列、極限、微積分等知識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工具。一定程度上講,數學的學習情況直接影響物理的學習。
六、實踐性
物理學建立在實驗事實基礎之上。學生面對探究的課題,涉及進行知識的建構:設計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器材、確定實驗方法及步驟。在實驗過程中,實驗數據的記錄和處理、誤差的來源和控制、結論的表述、規律的總結、實驗的安全性等,這些都超出了中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而在具體實驗中,對實驗儀器性能的了解和挑選、正確的操作和熟練的使用,恰恰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難學,有主、客觀多方面的原因。學生要學好物理,必須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有意識地轉變思維方式,提升理解、推理、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保證學習過程中思維流暢,分析準確、高效。積極動手進行探究實驗,膽大心細,通過提高實驗能力,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素養,使感性的知識上升為理性的規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學好物理。
(作者單位 陜西省佛坪縣佛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