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典,如何使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更有效,這是語文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傳統的文言文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不懂得如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掌握新的知識。所以,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改進文言文教學。
一、在誦讀中培養良好的文言文語感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經典,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感目標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語感的生成離不開體察入微的朗讀,在文本信息的輸入過程中,通過人的口、耳、腦等多種器官的綜合作用,把文章的音、形、義、情點點滴滴滲透到學生的思維容器中,經過排列、組合,形成可以隨時取用的語言材料,然后才可以由此及彼地觸類旁通。要多讀,才能形成語感;要多背,才能積累語言素材。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大量背誦課本中的經典作品。如,《詩經》《離騷》《赤壁賦》《琵琶行》《陳情表》等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一定要讓學生按課文的要求進行背誦。這樣背誦看似好像積累了一些語言材料,而實際上這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它們不僅是古人的生活經驗材料,還是思想情感的結晶,當然又是鮮活的文學形象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學生的大腦,滲透到認知結構和情感經驗之中,就會成為終生的營養,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
二、在解讀落實文言知識時注重積累
對高中文言文的字詞教學,側重點在于積累。字詞對于學生來說完全有能力看懂注釋,并能根據已有文言知識基礎疏通文義。重點放在積累中,強調學生落實。教學重點應該側重于辨析,包括字形、字義、詞性等文言常識,每節課只需重點落實幾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字詞即可。比如,在文章中虛詞“因”字出現的頻率很高,它就包括了動詞、副詞、介詞等多種用法。要以文中例句為中介,幫助學生在辨析的基礎上不斷地積累,這樣才不會混淆,同時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
總之,對于文言文的解讀,除了常見的字詞音義之外,還要注重特殊句式等其他文言現象,因為它們出現的頻率也較高,都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對句式的講解要在學生積累到一定量后,一次講解明白、講解透徹,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新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