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學習能力;思考;習慣;運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傳授基本知識,還應該從多角度去研究“學法”,給學生以能力的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怎么做呢?
一、創設情境,激活課堂
“教師之教,不在全部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想問題,多問問題,這并非是“故弄玄虛”。因“疑”是深入學習知識和形成能力的起點,故“存疑而入,無疑而忘”。教師能否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前行,在探究中釋惑,最關鍵還是在于教師對教材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進行分析原因時,首先學生主要把理解聚焦于圖上,這是由教材內容顯形性形式在腦海中的刺激形成的,而當教師進一步提出下面3個問題時:(1)猜一猜,底端也將滑動1米嗎?(2)列出底端滑動距離所滿足的方程。(3)你能嘗試得出這個方程的近似解嗎?底端滑動的距離比1大還是比1小?每個學生都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經歷嘗試、猜想、驗證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這個問題,并引導學生努力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借用思維形式轉換為契機,對學生引路入境、相機誘導。
二、播種習慣,受益終身
俗語說:“好的習慣受益終身。”好的習慣是學生提高學業的保障,也是一個人走向成才的重要因素。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平時注意學習的方法才能逐步形成使自己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
1.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準備,這樣才有可能成功,因此要重視課前預習。課前預習不但是上課前的必要準備,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聽課的目的性,提高聽課效率,并且能夠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習的內容,對新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內容自己還不懂,聽課時就有了針對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預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整理歸納小結的習慣
會整理、歸納、小結,是一個人在學習方面的基礎素質,是自學能力的體現,是每節課都至關重要的。通過這一環節,我們可以把本節課一些零散的知識經過精心的設計,加上個人體會構建一個有利于個人容易接受的知識結構。經過日積月累不斷的整理、歸納、小結,學生就會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以后的學習運用中才能聯想暢通,運用靈活。
3.培養學生課后復習的習慣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告訴我們,知識的遺忘是先快后慢,直至不再遺忘。教師剛剛講過的內容印象深刻、清晰,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如果拖得時間過長,一些上課的過程已經忘得所剩無幾了,再去復習,就事倍功半了。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不僅要師生齊心,更要有長期的目標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這樣才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只要師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就一定會養成。
三、自主學習,靈活發散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現在聯系生活實際的題目越來越多,且層出不窮,題目新穎、靈活,可以說我們即使讓學生天天練習,到頭來要做的還是似曾相識的題目,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那么學生就無法從學習的苦役中解脫出來。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時,鼓勵學生自己把書上的公式推導一遍,因數學公式的推導方法往往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做題方法,掌握了它,對做其他題目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后的練習中,學生在做題之后,堅持反思,弄清這道題考的內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用這樣的方法優點在哪兒,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應怎么做,這樣就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了。“學而不思則罔”,埋頭死學只能產生讀書機器,勤于思考的學生才是會學習的人。
總之,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的過程,需要日常的學習中點滴積累,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克魯捷茨基.中小學數學能力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