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強調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反映在教學效果上,
具體化為課堂三維目標的落實,這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和對生命存在的關懷。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對如何提高PLC課堂教學效果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PLC;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班級授課制下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無論是在現
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可編程控制器作為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之一,是一門知識覆蓋面廣、涉及內容多、更新發展快,既強調理論而又偏重實踐操作的課程,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可以直接應用的一門專業課程,其基礎尤其重要。而在中職生的PLC教學過程中,其主要教學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因此,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率和將來實踐運用的好壞。由于中職生的基礎各不一樣,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注重第一節課的重要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充分利用好第一節課。在第一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學生急需對本課程進行了解,急需對什么是可編程控制技術進行了解,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一定要在教材、教法上下工夫,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和興趣的接受能力,篩選與本專業、本課程相關的資料。作為教者,在第一節課開始前,應搜尋大量關于PLC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及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利用圖片和視頻拓展學生的知
識面,利用典型案例說明PLC在自動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如,三峽工程、自動切割系統、自動洗車機及企業生產線。典型的案例和生動的圖片能加深學生對PLC的第一印象,并在了解過程中不斷穿插教學內容及課程目標,讓學生明白,PLC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從
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一門專業課程,上好第一節課:(1)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整門課程內容的把握。學生通過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首先對這門課程的整體知識框架有了一個初步了解,不至于像盲人摸象,學哪一部分,認識哪一部分,這有利于學生對整門課程的學習,有利于鞏固與提高。(2)有助于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作為專業課,任課教師應介紹這門課程在學生所學專業中的作用,同時舉例說明這門
課程的實用價值以及學生利用此門課程取得的成績,讓學生明
白,此門課程學有所用[1]。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那么,該做好哪些準備呢?目前,我校采用模塊化教學手段,用典型工作任務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作為教師,在課前,首先要深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疑點,深刻思考所教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及聯系,盡可能采用
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全面地研究學生,在模塊化教學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分組。而要想科學地分組,就必須了解學生,包括生活習慣、家庭自然狀況、身體狀況、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并通過觀察和了解,認真地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特點、行為習慣等。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先前經驗和認知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
的策略,進行合理、充分的課前準備。[2]
三、高效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一個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課堂教學,必須具備如下幾個因素:構成一個“過程導向,能力為本,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學生原有的認識儲備相適應;學生為主體的
體現程度;學生當堂練習的數量和質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踐
等。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就要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遵循教學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既要貫徹統一要求,又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在PLC教學中,要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教具、學具和電教手段,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在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是涇渭分明,教師不能要求學生唯命是從,要重視教學民主,讓全體學生自主參與。對于有獨特見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表揚其創新精神的一面;對于不完善的意見,指出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允許做補充;不清楚的地方可適時發問,絕不諷刺打擊,從中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另外,也要能留給學生自我決策的空間和時間,啟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3]
四、運用案例教學的策略
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編寫好教學案例,在教學實施中采用的一般程式如下圖。該程式強調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倡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總結或提煉要點,重視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探求結論等PLC問題的探究,體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融合,注重實踐性。
五、進行階段性測試,鞏固所學知識
適度的壓力是動力的源泉。為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要實行單元過關測試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緊迫感。每個模塊課題教學的最后是安排小測驗(其中內容有理論,也有實踐)。實踐證明,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有較大的學習動力,學習效果很好。通過測試檢查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及時查漏補缺,這是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
六、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實行發展性評價機制
中職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對學習興趣度不夠,傳統的以考試分數為結果的評價已經失去原有的意義。對于中職生,要能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以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為主,將學生的最終成績分散在過程考核中完成,在考核過程中做到理論與實操并重。同時也要注意:在考核過程中,要盡快給出評價結果,以便能及時地對學生前一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同時,在評價時,應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程度上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總之,在PLC基礎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選擇知識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理論、實踐并重而使學生和教師相得益彰,實現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晶地.怎樣上好第一堂課[J].職業圈,2007(19):133-134.
[2]劉海英,曹環軍.PLC的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84-85.
[3]任培祥.新課程改革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9(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