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分學生對高中學習生活不適應,在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意志品質以及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接受認同等方面未能及時做出調整,初中教學的慣性思維與高中學習新的要求和轉變產生了沖突。就以上問題進行思考并予以闡述,以期求得破解之法。
關鍵詞:初高中;銜接;樂學
高一數學教師常有許多感慨與無奈,一個簡單的問題講了又
講,可是學生還是不明白、不理解、不會運用。更有許多學生家長常問:“我家孩子在初中時數學一直很好,可是到了高中掉隊得厲害,
但孩子比初中時還用功呢,這什么原因啊?”
是啊,常見到在高一數學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卻置若罔聞。課堂上教師講得累,課后學生做得苦,效率卻還那么低。我們教師是否想過,這樣的課堂其實是教師的課堂,學生只是聽眾與觀眾的角色,在教師的說教下被動學習,他們對這樣的學習不感興趣或者對部分知識的脫節才導致了如此結果。我們應該注重初中與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
一、知識的銜接,讓知識得以連續
數學因為其邏輯性強、知識系統復雜多變,并且連貫性強,一旦產生斷層,就會像生物鏈斷裂一樣瞬間產生運行障礙,數學知識的某一部分沒有正確掌握,就會產生后續知識的階段性學習困難。初高中教材本身知識體系的脫節給高一新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障礙。初中數學在根與系數的關系中只學習了根的判別式,韋達定理需要補充;二次函數初中只研究它的圖像與性質,利用圖像比較函數值的大小已經是難點了,但在高中卻是常見的問題,求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在高一的學習應用中都體現得很多,用二次函數的對
稱性結合偶函數解決有關問題,有些知識需要教師在開學初就要
補充給學生;其他方面的知識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在脫節的內容上及時補進,加強鞏固,步步為營才能積累實力,為數學教學的進一步開展鋪好道路。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使方法更具化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的一句話:“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學習材料有內在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對象有濃厚的興趣時,才會產生去認識、去探究的心理傾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去思考,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想方設法地去克服困難,求得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要從數學學科的特點和高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出發,調整并具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很多難以憑借空間想象和語言描述就能
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變幻、生動的聲音和圖案,將學生引入一個虛擬的教學場景,這樣就避免了教師語言的贅述,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效率,這樣大大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也正是由于教學方法的轉變與具化,繼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
另外由于部分高中教師過分重視對少數尖子學生的培養,輕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盡量提供與之相適應的學
習任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比較順利地完成學習任
務,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信心。
三、激活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樂學”“會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識加以應用。”只有當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作用,體驗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
際問題的樂趣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要學好數學的信念。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
能力。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零距離的師生關系最值得我們去追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親切幽默的教師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亦師亦友。學生更喜歡和平易近人的教師交流溝通,從而增加他們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
1.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會學”
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了依賴教師的習慣,離開了教師就不知該如何學習。所以,高中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會學”,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教師應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
習題教學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應用數學知識
的主要方式,解答習題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解題的思路、方法、技巧,使學生懂得知識的遷移。
3.教師應科學地指導學生討論
高中學生是一個樂于求知的群體,他們往往以獨特的視角、異樣的眼光發現新的知識。教師可以在某個階段練習后,科學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知識、進行思維和理解知識,同時也讓學生提高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總之,教師應該引導好初高中學生的角色銜接,不管是知識上的還是學習方法上的。這樣,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件快樂的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竹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