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理念的要求。語文教師要加以重視,科學、合理地制訂合作探究的內容、問題等,使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運用達到高效。
關鍵詞:合作探究;主體地位;參與者
高中語文與其他學科一起構成了基礎教育高中階段的課程體系,新課程改革的本質與核心就是創新和突破,打破舊有模式,創立新的教學模式。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教學理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體和主人的地位,圍繞這一理念進行的教學必須是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體獨立性基礎上進行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被廣大語文教師認為是體現新課改理念,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模式。
一、對“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理解
所謂“合作探究”,是兩個并列的詞組,表示兩種形式的活動。指在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放得開手腳,讓學生在思想的天空自由翱翔。合作探究是以自主學習為基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施合作探究教學模式,能夠做到全方位、多層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比如,分析、比較、演繹、推斷能力,進行思維的分解、換元、擴散、聚斂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合作探究也可以提高和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良好的表達能
力,學生的暢所欲言正是表達能力提高的沃土。在語言表達方面,也為學生的文采飛揚提供了展示的平臺。
二、科學搭配合作小組成員
合作探究模式是在小范圍內進行的,所以應該把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究。分組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教師應該在分組前,對全班學生進行很好的調研,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個性習慣,做到組內同質、組間異質,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起到分層教學的目的。不同學習成績的學生分在不同的組。這樣為教師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基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每一組學生設計不同的討論題目,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而定。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能力特點等因素進行小組的劃
分。學習小組在整個教學目標中,分別承擔一個分支目標。并且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合作探究任務。
三、學習小組學習目標的確定
教學實施后,要進行目標設疑。教師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分別布置給每一個學習小組。新課改后,教學目標一般包括知識目
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三種。在合作學習中,重點對知識目標進行探究,要明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之后完成能力目標。合作階段還要完成合作目標。教師在此期間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民主的合作交流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地把自己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和思考表達出來。合作之前要求學生多種途徑地了解教材所涉及的資料,在查閱期間,可以達到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的目的。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每個小組在給定的學習目標下,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交流和探討,形成組內共識。
例如,新人教版高中語文《雨巷》這首詩歌的教學,教學時,播放朗誦名家的配樂朗誦錄音,然后給學生設計討論題目:(1)這首詩歌給人的整體感受是什么?從哪些意象中能夠感受到?(低沉傷感,充滿愁緒;我、丁香、愁緒、嘆息般的眼神)(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詩中蘊含的意境。(3)油紙傘和丁香是詩歌的重要道具,丁香花的樣子怎樣?(傷春)(4)你知道這首詩歌是源自于古代哪一位著名詞人的詞?(李煜《攤破浣溪沙》)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逐步理解了詩人和詩人的詩。
四、合作探究中的問題探析
合作探究的載體是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對知識的積累。所以小組合作探究時,對問題的探析是主要的。探究前,教師要讓各組學生對自己分擔的討論目標充分明確,在進行討論和交流后,把結果擴大到全體學生中間。在經過全體學生和教師的評價確認后,形成知識和能力。在這個過程的實施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也會逐漸形成分析、理解、判斷的能力。更進一步形成學生的探究思路,深入了解知識的內涵和形成規律。在問題的探析中,教師應該做一個具有敏銳觀察能力的人,善于發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閃爍的思維火花,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使之發揚光大,形成求異、質疑、探討、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此期間的引導和點撥作用至關重要。學生的合作探究肯定離不開教師的策劃和參與,教師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參與者。
五、合作探究后的交流
合作是為了對知識進行構建,對問題進行探討。因此,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和匯報,是探究的結晶部分。此階段也可以叫做信息提取階段,學生要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然后交流自己查閱到的資料,展開討論,最后形成一個較為完善和具體的探究結果,準備在匯報時宣讀。在此期間,教師是一個導演,是一個策劃者和參與者,是學生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學生在探究和交流時,教師應該給予一些必要的點撥和指點,把學生的探究和討論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圈點課文的重點內容。保證教學效果的實現,實現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例如,《再別康橋》(徐志摩)的討論交流階段,學生把自己找到的關于徐志摩的資料交流出來,他的性情和他的多情善良,都在本詩中體現出來了。學生把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實物一一列出,進一步理解了詩歌中的意境美。這些意象融入了詩人的美好情懷,體現了一顆美好的詩心。還有的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詩句也有感情地朗誦出來了。
合作探究作為最重要的課改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就是在實施過程中依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為了調整教學節奏而實施,就成為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因此,實施合作探究務必要重視實效
性,什么時候探究,什么內容合作,什么文章適應等問題,教師要在備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為合作探究的高效率和成功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