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運用想象在文本作者與學生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應讓學生放飛思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解讀。
一、再造人物,催化想象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審美體驗,通過聯想與想象,使作者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間接地在讀者頭腦中“再造”。如,外貌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她行動好像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段傳神的描寫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似乎讓讀者看到一位迷離、夢幻、病態、柔弱的絕世美人。語言描寫,多處都寫出了黛玉多疑的性格,這是她寄人籬下害怕別人輕視自己的一種本能自衛的反映。尤其與王熙鳳的對話,照實說王熙鳳只不過是賈家的一個媳婦而已,但因為她掌管著賈家的財政大權。所以,黛玉與她說話處處留心,小心翼翼。通過想象,不難看到一個敏感多疑而又言語尖刻的黛玉形象。只有這樣的再造人物,才能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二、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閱讀的最終目的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要培養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創新能力。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固然是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學生超越前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才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如何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顯得粗魯,不該發生在文人雅士身上。顯然學生是通過想象把《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場景,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還有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新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