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是擺在初中數學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從三個方面對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對話進行了闡述: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對話欲望;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學生的對話思維;創設探究情境,引領學生的對話意識。
關鍵詞:有效對話;問題情境;生活實例;探究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曾經指出:“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切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合作對話過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方法,并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笨墒窃谖覀兊慕虒W過程中卻存在著大量“偽數學對話”現象,表面上的“假對話”“空對話”“淺對話”。殊不知對話是新課標下的一種新穎的教學理念,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以教材為本,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自由對話,希望學生的靈性能夠流露、智慧能夠碰撞,并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是擺在我們一線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對話欲望
恰當的話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只有打開學生的“話匣子”,才能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類比、研究的欲望,學生也會從多個方向、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達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在這樣的啟發下,他們的心靈互相碰撞、智慧彼此溝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在原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產生沖突,以此來激發他們產生交流的欲望,并及時地鼓勵學生參與到師生對話當中。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方差與標準差》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方差的定義是什么?
生:方差是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
師:你回答得很好。
師:為什么對各數據與它平均數的差不取它的絕對值,反而要將它們進行平方呢?
生:這是因為很多問題中,含有絕對值的式子不方便運算,并且在衡量一組數據波動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強一些。(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交流后回答)
師:為什么要除以數據個數n?
生:是因為消除數據個數的影響。
……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學生對方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得出了標準差的定義。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活學生的對話思維
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我往往創設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數學活動,以此來激活學生的對話思維?!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一堂課,如果教師動得多,那么學生就只能是一個聽眾,從而失去了親自體驗的機會,就很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他們的對話思維能力。因為學生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他們的對話思維就會進一步活躍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動口說,使他們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垂直》一節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如果在地面上豎上一旗桿,我們如何知道旗桿一定和地面垂直?
生:旗桿和地面上所有的直線都是垂直。
師:你能不能進行驗證呢?
生:不能。
師:那么,我們就應該尋找一種簡單的可行的方法判定直線和平面垂直。可以用減少直線條數的方法,是不是減少為一條呢?也就是“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就與這個平面垂直”的道理。再增加一條會怎樣呢?
……
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了他們的對話思維。
三、創設探究情境,引領學生的對話意識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往往通過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然后組織他們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遇到的困惑,使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在交流過程中達成一致意見,從而使他們具有對話的意識。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三角形的內角和》一節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三角形是怎樣表示的?
生1:三角形表示是用它的三個頂點上的字母表示,如:△ABC。
生2:三角形的一條邊可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如a。
師:三角形可以分為哪幾類?
生1:三角形按角分三類。
(1)有一個內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鈍角三角形。
(2)有一個內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3)三個內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
生2:三角形按邊分類。
(1)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2)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構建有效的課堂對話是我們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增長知識、活躍思維。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使“數學有效對話”在課堂教學中閃耀奪目,爭取演繹更加精彩的初中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劉增利.教材知識詳解.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