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專家與學者開始關注如何在新課程實施中融入德育因素。高中歷史教學是學生積累歷史知識的重要時期,特別是這一時期學生在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可塑性較大。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必須抓住這一關鍵階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滲透德育內容。高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不僅有大量的英雄故事,還有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榜樣模范,而充分利用歷史教學的先天優勢,加強歷史學科的德育教學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要重點研究的全新課題。嘗試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具體措施進行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德育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具有無窮教育能量的歷史軼事都是新時代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寶貴資源。面對新課標的新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迎來了全新的挑戰,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不僅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神圣使命,還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內在訴求。對于高中教學來說,德育是責任也是任務,而歷史學科本身有著寶貴的德育優勢,教師要借助這一優勢加強對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讓學生在不斷積累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啟發與熏陶,從而自覺地去提升自身的品質、認識、思想等道德修養,真正實現學習與道德素質提升的雙贏。
一、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滲透德育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為了能夠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可以采取
更為靈活的滲透方式。如,在教學手段上,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設
備,形式可以包括圖表、視頻、音樂、幻燈片、PPT課件以及專題講座等等;在內容方面則可以選擇《探索與發現》《中華上下五千年》等作為歷史教學素材,進一步豐富德育的內容、趣味性與靈活性;在教學活動上,教師還可以在課內與課外活動中進一步滲透德育,比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制作歷史報、寫歷史人物的小論文、參觀烈士陵園等等,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加強德育的實踐。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第二課堂這一平臺,組織學生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或辯論,讓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一個弘揚民族美德
的小故事,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在這一過程中因勢利導,加強德育教育。
二、利用榜樣模范的作用實施德育的滲透
高中生正處于褪去青澀、心理逐漸趨向成熟的身心成長階段。他們對于外界事物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飽含的豐富道德模范故事、名言警句等,從多角度滲透德育,尤其要向學生介紹那些具有崇高道德品質以及道德
觀念的人物。例如,但丁的“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等等,這些優秀人物的道德情感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僅是開展道德教育的生動材料,還是鞏固學生歷史知識的良好渠道。讓學生一邊學一邊感受思想道德的良好教育,從而讓高中歷史的德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
三、在歷史教學設計中充分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對于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和諧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愛國主義也是我國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才能夠進一步、客觀地去了解國家,了解歷史,了解當前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距,學生才會自主地努
力學習,樹立遠大的抱負。例如,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誕生了四大發明,我國的科技水平一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然而,由于我國沒有有效地開發出其價值,致使優秀的文化被異化成迷信。但是當四大發明被西方國家使用之后,他們將其開發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打敗封建主義的有力武器。而到了近代,這些西方人更是利用指南針來到中國,對我國進行了大肆的掠奪,他們將“火藥”裝進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讓中國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通過這些歷歷在目的歷史,讓學生感受到發奮學習、建設社會是多么的重要,從而實現思想教育的目的。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立志為實現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只有如此,高中歷史教學才能在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實現價值的升華,才能真正地為學生的全面
發展做出重要的支持和引導。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新形勢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對于我國高中生的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面對這一
情況,高中歷史必須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學生崇高品質、正確思想認識的歷史重任。通過系統的歷史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道德文化傳承,讓學生明白自我塑造對于促進國家與民
族崛起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必須群策群力,積極研究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式、方法,立足我國實際的國情與教情,時刻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有效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作為現代公民的公民素質,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
成才。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辜偉節.新課程:我們怎樣上課: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6.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新編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03.
[3]陳成國.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德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9.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