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多職業院校在發展中遇到很多困難和障礙,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追溯根源還是文化的問題,文化的缺失是學校最大的缺失。因此,高職院校要尋求內涵發展,需著力打好校園文化這張牌。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內涵發展
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對師生人生觀、價值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底蘊越深,對社會影響力就越大。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由于職業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有別于其他類型學校的校園文化,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的延伸。以下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一下高職院校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一、精神文化引領發展
學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教育理念、辦學目標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育共同的價值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由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走向文化管理的重要標志。為此,我院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重視精神文化的引領,突出尊重、包容、開放、合作、競爭的主要內涵,鼓勵師生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建設不同類型的文化群體,豐富學院的文化建設,實現學校、學生個人、教師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1.天道酬勤,引領教師快速成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誰擁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誰就擁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師隊伍的素質始終是學校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此,我院做了以下努力,引領教師快速成長。
(1)倡導教師個性發展。學院在籌建之初就以高標準、高要求定位,所以在人才引進方面也應實行高標準準入制度,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優秀教師。在同類的大專職業院校中,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的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學院現有教職工508人,其中博士25人,專任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63人,中級職稱125人。學院教師來自全國各地,還有部分是海歸留學人才,可謂五湖四海、濟濟一堂。學院領導倡導老師解放思想,鼓勵學術自由、教育觀點的多元化,鼓勵個性發展,學校形成一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氛。
(2)搭建教師發展平臺。學院大力宣傳和表彰工作能力強、師德高尚的教師,擴大影響,樹立榜樣;學校為上課有表現力,教學有風格的教師搭建展示舞臺。例如,每個學年都會舉辦全校教師講課比賽。此外,還鼓勵和幫助教師積極參加市、省乃至全國的各種教師技能競賽,提高專業水平;學院重視教師培訓工作,加大投入,讓教職員工參加各類培訓,提高技能;學校要求教師要及時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在學院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
(3)激發創新,使教師擁有發展動力。校領導班子注重激發教師樹立終身發展的學習理念,支持教師潛心教育科研,鼓勵教師成名成家,使教師在功成名就中體驗職業幸福感。
2.自強不息,引領學生成就自我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職業教育一直不是家長和學子們的首選,部分考進高職學院的大學生是因為高考失利才選擇職業院校的,高職成為部分高考失敗者的無奈選擇。
為此,我院一方面大力表彰品學兼優的學生,對他們奮發向上、刻苦學習所取得的成績予以充分的肯定,并號召全體學子們要堅定信念、志向高遠,刻苦鉆研、自強不息,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在學院內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學院確立和堅持實施“以人為本”這一教育理念,探索并實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培養,特別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制度文化,保駕護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外在的制度規范對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引導的作用。良好的制度是規范師生行為、提高團隊凝聚力、提升管理效率、增強組織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制度文化建設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實行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辦學管理體制。為了加強管理,便于協調,提高工作效率,成立學院辦公室、審計監察處、學生處、人事處、財務處、教務處、后勤服務處、保衛處、工會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建校三年以來,我院按照文化“關注人、激勵人、發展人”的要求,不斷修訂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了教學管理規范和教職工管理規范,形成了黨務、教學、學生、后勤等涵蓋學校全部工作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充分地體現了人性化的要求,也提升了管理的效能。
三、環境文化,陶冶性情
有位哲人曾說過:“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的重要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歷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正說明了一種文化環境的熏陶對人才成長的重要作用。
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具有強大的引導功能,學校環境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營造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東莞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籌建,2009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由東莞市人民政府投資11億元興建而成,占地830畝,規劃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我院在規劃之初已注意協調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環境向心力。
1.建筑特色明顯,催人奮進
我院由著名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根據不同的功能分成生活區、教學區、辦公區、活動區等,整個建筑群以灰色調為主,氣勢雄偉、豁然大方、井然有序,具有濃厚的文化個性又不缺時代氣息,符合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塑造了良好的校園氣象,催人奮進。
2.綠色生態優雅,人文雋永
“處處是教育之地”,是我們力求讓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體現出學校文化特有底蘊的校園建設原則。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松山湖高新技術工業區內,一進入校門就可以看到開闊的中心湖面,湖兩側的學院圖書館與親水平臺左右呼應,湖四周綠樹環繞,營造出一片“虛懷若谷”的境地,構成一個翠林綠草、波光瀲滟、動靜有序的親水空間。我院在不斷美化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努力加強校園人文元素的建構,促進校園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
四、活動文化,彰顯品位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社團、不同的社團文化,不同的社團文化造就不同的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社團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對校園文化起到了積極的創造作用。我院現有41個學生社團,每個社團都有專業教師給予點撥和指導,學校的很多實踐活動全部由學生分工協作完成。學生普遍反映在各項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極大的提高,其效果是傳統的課本和課堂、甚至情景教學都無法達到的。
職業院校不但要支持、幫助做好學生社團的建設,還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職業學院的活動文化又有別于其他院校的活動文化,我院經常開展富有職教特色的文化活動,把價值觀的培育與各項活動的開展結合起來,滲透學校的價值觀念。
五、校企文化,豐富內涵
東莞是對外開放最早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現已成為中國制造業名城。東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先后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雄厚的現代化工業基礎與文化底蘊,為東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參與,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催生了職業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動力。利用校企合作途徑吸收企業文化,是近年來高職院校發展的新特點。目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已與250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校企共建基地等形式拓展合作空間。通過依托校內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在比較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習和工作。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取向更貼近企業生產實踐需求和社會要求。行業的生產文化也是職業院校師生必學的職業文化,如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不畏艱苦的工作作風、務實高效的求實品質、互助友愛的人文素養等,這些都是師生應該學習的做人做事的鮮活教材。職業院校可以針對職業素質拓展教育和訓練,有計劃、有組織地讓師生走進行業,體驗生產和生活的樂趣,從而激發熱愛專業的情感。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兩者之間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但企業文化是一種經營文化,強調功利性和實用性,而學校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強調各種資源整合,培養優秀人才,由于兩者之間的價值取向不同,可能會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因此,高職院校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交織碰撞,要有批判性地選擇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地調整、充實和豐富自己。在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加強校園文化與優秀企業文化的合理融合,復合成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品位層次更高的新型文化,從而生成自己特有的文化體系,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個性特征和內涵。
優秀的校園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經歷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沉淀、積累、提煉,對于像我院這類辦學歷史不長的高職院校來說,其校園文化的發展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期間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曲折。總之,高職院校要抓住關鍵,選準突破口,竭力營造一種充滿生命氣息的校園文化,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成榮.職業學校文化:蘊涵,構建與表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
[2]張明,袁翠松.開放式高職校園文化的內外互動特征及成長發展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
(作者單位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