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課程使用新教材已經有幾個年頭了,整個高一期間,學生的學習涉及的化學學科中最基本的內容,其中必修一開篇是
“從實驗學化學”,從命名中可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化學的基礎及基本工具是實驗,很多化學知識的建立需要實驗的探究來證明,所以實驗也就成為學生必須熟悉的技能,也說明這是學生高一需掌握好的第一技能。本章共設兩節,第一節是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第二節為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而第二節主要是圍繞物質的量來進行一系列的學習,物質的量承接了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之間的聯系,要從量的方面了解化學反應,才是真正學到了反應的實質,所以學生掌握物質的量濃度及其計算和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溶
液顯得尤為重要。而本人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一時(包括學生的提
問)總結出以下幾點值得商榷:
一、在人教版《化學》必修一課本第16頁“對于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溶液的學習設計了實驗1-5”從圖1-19中可發現第四操作步驟時為了讓洗滌液和濃溶液混合均勻,之后的步驟是大量加水再
標定。這幅圖與舊教材是不同的,在舊教材中沒有中途搖勻的步
驟,我認為新教材在這點上考慮得更為周到,因為如果在標定之前沒有讓液體混合均勻的話,那么不同密度的溶液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夠充分混合,而分子之間是存在間隙的,特別是濃溶液和蒸餾水之間的差別較大,如果不增加這一步驟,有可能導致標定完成之
后,過一段溶液再慢慢混合均勻,使得真正溶液的體積偏小,而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偏大,所以這一操作的補充很重要,但是在新教材中此步驟卻放在洗滌液注入之后(從圖示或實驗步驟的文字
中均有說到),而并非靠近標定前,我認為這里有所不妥。因為如果我們用來洗滌燒杯的水是很少量的,所以此時搖勻之后溶液還是
很濃,而接下來才是把大量水通過玻璃棒緩慢引流進入,所以濃溶液和引流進來的蒸餾水之間會有(無色的)界面。
因為在此實驗中,我認為第四步的搖勻應放在標定之前(即加入大量水之后)才較為妥當,這樣配出的溶液才能更接近真實值。
二、在此實驗中運用到了很多儀器,而我認為本實驗中量筒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燒杯是一個不能準確量取液體體積的容器,而且誤差很大。雖然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實驗不是利用量筒作為體積的裁決者,但在學生做實驗是如何掌握課文中提到的“用適量蒸餾水溶解”“并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內壁2~3次”中“適量”和“少量”,學生在真正進行實驗時把握得不好,在快完成實驗的時候,總是燒杯還未進行洗滌2~3次,液面就接近刻度線,如果說有了量筒,那么學生可事先用量筒取好容量瓶1/4體積的
蒸餾水用來溶解溶質,然后再用量筒量取好容量瓶1/4體積的蒸
餾水約分3次用來洗滌燒杯,學生實驗時可以培養一個良好的定
量習慣,本人在翻看很多教輔資料時,很少有教輔資料提到過這個實驗中量筒的作用,甚至認為量筒是此實驗不需要的儀器,相信會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教輔資料是依照教材來編寫的,而教材中沒有提到量筒的用途,只是擺出了量筒的圖片,所以很多教師也忽略了量筒的用處,所以本人認為應在課本或者小字部分提到些,這樣也可讓教師教學或編寫教輔資料時關注到此方面。
以上為本人愚見,還望得到更多的指正。
(作者單位 江西省師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