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外對“對話教學理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的克林伯格,他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對話;文本解讀;對話理念;平等介入;合作互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教學的三個要素——學生、教師、文本,這是大家熟知的,值得研究的是“對話”二字。這里說的“對話”,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學生、教師、文本這三者皆為獨立的個體,但又相互關聯。那么,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該如何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呢?
一、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充當什么樣的角色呢?我以為,教師好像一個“婚姻介紹人”,其任務是把文本介紹給學生,促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情感。作為介紹人,應當留出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該避讓的就要避讓,不要過多的居間聒噪,具體地說,教師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走進文本,個性解讀;二是選點突破,有的放矢。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是“對話式”閱讀要落實的中心。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文章未經閱讀時,只是一個多層次的語言框架,其間的“空白”,有待于學生去發掘、填補。
1.深入閱讀,解讀文本
教師應給足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讓其認真閱讀課文。只有認真閱讀,學生才能正確地解讀文本,包括正確地理解文中的新詞難句,真實地再現文本世界,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誤讀”。另外,當不同的學生在深入閱讀,以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文本進行改編、創造時,就會對文本產生多元的解讀,不僅重建了文本意義,還重建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2.激活信息,自我對話
閱讀時,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都被讀物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有人將閱讀活動比喻成“以文會友的交往活動”,是很有見地的。學生一旦成為課堂閱讀的主體,便會在閱讀過程中有雙重收獲:一方面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走進作者所構設的精神世界,發現那一個個獨特的形象,從而感悟其中的生命情致;另一方面,學生又在這精神的洗禮中借他人的思想來鍛造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來豐富自己的情感,發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我對話,從而發現另一個自我。這是一個人的悟性從灰暗到敞亮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智慧浮出水面的過程。閱讀教學如果要將這種對話得以外現,可以通過日記、周記、作文等,讓學生在創作中不斷地同自己的作品對話,實現自我潛能的激發、生命的喚醒和人格的塑造。
三、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在這三位一體的關系中,這一對關系是最關鍵的,它關系到整個閱讀教學的成敗,它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
1.平等介入,善于傾聽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前提。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教師需要放下“師道尊嚴”,以寬容的心態、真摯的愛心、坦蕩的胸懷,蹲下來與孩子對話,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與教師零距離的接觸中進行心靈的溝通。
2.合作互動,生成發展
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基礎。在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真把課文讀好,除了讀正確、流利、讀出感情外,還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感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只有熟讀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老師進行對話的底氣。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架起“橋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為學生及時排除障礙,使學生樹立閱讀文本的信心。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引領孩子們親歷閱讀,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喚醒表達的欲望,放飛想象的翅膀,給予自由的空間,你會看到一個充滿靈性和活力的純真世界。
參考文獻:
[1]王富仁.在語文學習中必須堅持三個主體.語文學習,2003(5).
[2]范冬梅.“對話式”語文教學的架構.中學語文教學與參考,2002(8/9).
[3]李鎮西.對話:平等中的引導.人民教育,2004(3/4).
[4]楊啟亮.困惑的語文:一種回歸本體的教學期待.語文教學通訊,2005.
[5]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