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裝工藝課的教學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除了具備足夠的理論知識外,學生需最終將知識內化為舉一反三的創新能力、靈活自如的應變能力、正確果斷的分析能力及熟練扎實的動手能力。“欲合先拆”“寓教于趣”是培養上述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欲合先拆;寓教于趣;能力培養
作為一個服裝制造大國,“Made in China”一度曾是中國在世界的榮耀,但隨著大批國外設計品牌潮水般的涌入國門,靠服裝加工而獲取微薄的利潤已經不是服裝業生存和發展的長久之計。服裝業需要的不再只是高水準的縫制工人,更需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實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面對社會的新需求,筆者就學生的能力培養談一些看法。
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欲合先拆
1.傳統教學方法制約能力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服裝工藝課常常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聽講后依葫蘆畫瓢、作業完成了事。這種教學方法表面上像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實際上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對服裝的結構和縫制工藝進行逐一思考,學生對所學知識也未能系統全面理解,因此,在款式操作中只要略有變化,學生便兩眼一抹黑,不知該從何下手。長期采用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學生思維方式不活躍,操作死板,對變化款式的工藝流程不會靈活變通,自主解決問題、獨當一面的能力較差。
2.嘗試“欲合先拆”,注重能力培養
針對這些現狀,筆者嘗試用“欲合先拆”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謂的“欲合先拆”,就是在教授學生縫制服裝的一個部件或一件成品之前,首先讓他學會拆分這個部件或整件成衣。當然,拆分不是簡單的拆除,重要的是拆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去思考縫制的順序和技巧乃至要求等要學習的內容。比如,在《直插袋縫制》一課的教學中,常規教學過程是首先介紹直插袋的特點,然后示范其做法。而我在教學中采取安排學生先觀察直插袋的實物,使學生對縫制的對象有一個感觀認識,然后再讓學生動手把事先準備好的實物一片片拆開,在拆的過程中分析總結直插袋的款式特點,由哪些裁片組成,其組合步驟又是怎樣的?組合時碰到問題后再進行示范講解,同時強調工藝要求,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真正掌握直插袋的縫制原理。采用這種啟發式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二、培養創新能力——寓教于趣
豐富的情感,濃厚的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所有服裝專業課程教學中,繪畫課的絢爛色彩、優美線條使人感到興奮,設計課的靈活多變、隨心所欲給人以創作激情,而工藝課的循規蹈矩卻只會讓人感覺呆板、枯燥、乏味。因此,筆者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及個性化學習能力是工藝課教學取得成效的關鍵。
1.運用多媒體手段,以興趣提升能力
對于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服裝專業學生,運用形象生動、視聽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對調動學生工藝課學習的興趣及活躍課堂氣氛不失為一種良策。比如,在寬松袖的縫制工藝教學中,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不同款式的寬松袖型在服裝中的不同效果。看到時裝模特們穿著變化各異的寬松袖服裝翩翩穿梭于T臺,學生注意力馬上集中,這時候教師再適時提出問題,提醒學生觀察寬松袖的造型結構特點,學生馬上就有回應,并有了想進一步探究的求知欲望。接下來,列舉一款寬松袖型,讓學生分析其縫制步驟及要點,學生便會積極參與其中。這時候,教師則要注意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各樣的、有創意的方法。這樣,就很容易使他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無形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2.引入激勵機制,以競爭激發能力
在工藝課教學中,筆者深刻認識到恰當地灌輸競爭意識,對發掘學生巨大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一是課上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創意與實踐的競賽,對每一個主題制訂出競賽規則,讓學生自己進行相互評價,教師總結。二是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展示及競賽,層層選拔,在實戰中提高技能。三是提倡學生利用課后和節假日的時間自發組織手工制作、立裁操作、時裝畫、設計制作并進行時裝表演等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有益活動,當這些活動受到關注和贊賞時,也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創新意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服裝工藝課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采用各種方法策略,進一步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地完善教學手段,靈活地運用教學資源,巧妙地引導教學對象,使學生受到比較全面的科學方法的訓練,提高其綜合素質及綜合能力,相信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的創造型、應用型人才也就不難做到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