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中職教學的主要教學形式,教學中如何將枯燥、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和興趣化在教學中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要研究課堂導入形式,改變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中職化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興趣導向;中職化學;教學效率
我認為,教與學要相得益彰,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多種教學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講,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理科類知識,大多專業性較強。如何將枯燥、深奧的知識淺顯化、興趣化,我認為是中職教學中首要考慮的問題。
一、努力研究課堂導入形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教師要勤修內功,增強自己多方面的知識及能力,要廣泛涉獵多種學科,深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可以在理科知識中引入國學、歷史等知識
如,在化學中我們講解有機物——糖類一課時,完全可以從
《舌尖上的中國——主食的故事》進行導入。
2.設計趣味性實驗進行課堂知識導入
例如,在講解“碘的性質”時,可設計實驗“白花變藍花”。其主要操作如下:
器具:鐵架臺、鐵夾、蒸發皿、滴管
藥品:鋅粉、碘片、糨糊
方法:取一只蒸發皿放入2克鋅粉和2克碎碘片,攪拌均勻,在蒸發皿的正上方吊一朵白紙花,白紙花上涂以面粉糨糊。
一朵白紙花,現在我要“滴水生紫煙,紫煙造藍花”。然后用膠頭滴管吸取冷水,加一兩滴于混合粉上,立即有紫煙和白霧騰空而起,團團彩云把白花染成蘭花,再熏染一兩次,藍花更加鮮艷、
逼真。
原理:干態下的碘片和鋅粉,常溫下不易直接化合,加入少量水作催化劑后,立即劇烈反應,生成碘化鋅,并放出大量的熱,使未反應的碘升華成紫煙,水受熱汽化,空中冷凝成白霧,碘和白紙花上的面粉接觸顯藍色,于是紫煙造出藍花。
3.運用生活事例導入本章節教學內容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鮮感,讓他們感到課堂學習的樂趣,進而對化學課堂產生新鮮感。例如,我們在講授“二氧化硫”一節內容時,可通過市場上的漂白引入。(可播放有關食品安全調查的視頻)
二、改變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引入千姿百態的“演出劇”
我認為,每一位教師應將每一節課當作自己的一次演出機會,永遠應該將自己最燦爛的一面展現給學生,給學生以愉悅,給自己以好心情,教師的主要舞臺就在課堂上,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讓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設計“劇情”,讓懸念牽著學生去學習
懸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欲盛、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啟發性,能激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的各種疑團。巧用“懸念”可以把學生逐步帶入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境地。利用懸念的啟發性,設計和組織好課堂教學,保持整個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和解決懸念的連續性,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教師可引入“歧義”,讓學生主動參與辨識,提高其對化學知識掌握的準確性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強調問題的準確性,要求教師的提問一定避免產生歧義。我個人認為,我們不妨多試驗幾個有歧義的問題去引導學生去討論、爭論。這樣,可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參與度,逐步改變學生被動、逃避學習的態度。例如,在復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這樣提問:碳在空氣中燃燒會怎樣?學生的答案會有好幾種,氧氣是否充足,就會引起實驗現象、化學變化、化學方程式以及產物等等都有不同答案。這時,就需要我們去討論、去辨識。通過這一過程,就使得原來讓學生眼花繚亂的答案變得有條理性,學生也逐漸掌握了該知識的主要區別點。
3.我們可借鑒《百家講壇》中影像的綜合運用,使多媒體的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例如,在講授《葡萄糖》一節內容時,可以在導入部分引入電視劇《東周列國》中管仲關于“民以食為天”的有關影視片段;在講解完葡萄糖的性質后,可引入關于糖尿病介紹的專家視頻,通過生活案例,加深對葡萄糖性質的認識;講課結束,可進行《舌尖上的中國》的片段進行視頻欣賞。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關鍵是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有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也自然易于達成。試想,若干年后,有幾位學生還能記得當初他們的某次期中考試是多少分,但教師在那一節課上生動的比喻、引人深思的典故卻要讓他們時有體味,并且如老酒,年代越久越醇香,他的認識也越來越深。
參考文獻:
黃天明.化學教學中探究性活動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09).
(作者單位 山西長治潞安礦業〈集團〉公司職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