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作文批改,往往由教師一人批改,難免會出現(xiàn)千人一面、格式化的僵局。教師批改作文時付出大量勞動,一字一句“全面開花”,批批注注,把自己壓得抬不起頭來,苦不堪言。而學生拿到被老師精批細改、滿篇紅朱的作文時,首先關心的是分數(shù)多少,至于為什么得高分,為什么得低分,則根本不去探究緣由。更有甚者,連老師的旁批總評都不屑一顧。要打破這種局面,就要交給學生評改作文的權利,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文評改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作文評改中去。對于作文修改,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
現(xiàn)今大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習慣于“一氣呵成”,卻不大愿意在寫文章時“斟酌損益”“唯陳言之務去”,拿“句無可削”和“字不得減”來作標準。“一氣呵成”之后,又往往交給老師了事,這就猶如爬山,只爬到半山腰就打道回府,是永遠不能達到峰頂?shù)摹<词褂行W生會去修改,但至多也是挑挑錯別字,改改病句,在個別詞句上稍作推敲罷了。寧可多寫幾篇,也不愿修改一遍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不知道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想也不愿去修改;二是不知道如何修改,不敢也不會修改。因此,學生作文水平就很難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寫作喪失興趣。寫作興趣一旦喪失,又談什么提高寫作水平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要在指導學生評改作文方面大膽進行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文評改的主人。
一、引導學生如何評改作文
首先,要明確作文評改的要求。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內(nèi)容和形式,作文也是如此。學生評改一篇作文,也要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考慮。不僅看其內(nèi)容,看其形式,還要著眼于其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具體地說,作文評改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章內(nèi)容方面,主要看主題(中心)是否明確,選材是否恰當。一篇習作,中心一旦確定之后,就要看習作是不是圍繞中心選材。評改作文首先應著眼于內(nèi)容,內(nèi)容立不住腳,形式上再改也沒有什么意義。
2.表達方式是否符合文體要求。這個問題既是形式問題,又是內(nèi)容問題。表達中心確定之后,表達方式就要為中心服務,什么地方記敘,什么地方議論都要恰當。
3.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層次是否清楚,詳略是否得當,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是否恰當,標點是否正確,書寫、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規(guī)定。在學生的作文中,無論是水平較高的學生,還是水平較低的學生,在作文的結構上都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材料安排的順序、材料的詳略、材料的內(nèi)在關系與表達這種關系的語言形式上。
4.語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順、合理,句與句之間是否連貫,遣詞造句是否準確、恰當,書寫是否正確,修辭是否形象貼切。
另外,還要教給學生作文評改的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蟲小技,其實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確,更完美。想對了,寫對了,才可以一字不易。”這話講得十分透徹。作文評改的內(nèi)容不外乎文章的內(nèi)容、表達方式、結構、詞語的運用。要修改思想,靠教師顯然是不行的,只能靠學生自己。因為教師的影響是外因,而內(nèi)因?qū)W生才是作文修改的根本。所以,葉圣陶先生主張“作成文篇之后,要放在那里,反復看幾遍,有不妥之處就自己改,就是改正不妥當?shù)囊馑己筒徽_的語句。”
二、提供范文,集體評改,做出示范
每個學生面對的作文都不一樣,但評價的標準都是相同的,怎樣評價一篇作文的優(yōu)劣?評語該寫在何處?該怎樣寫?修改符號怎樣運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提供范文。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范文,使學生明確教師的要求在作文評改中是怎樣反映出來的,從而從中看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
三、收集信息,集中反饋
學生自改、互改完了,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學生修改完的每一篇作文,教師都要再重新批改一遍,沒改到位的教師要再加工,改錯了的地方教師要予以糾正,把各種情況詳細記錄下來,然后再在作文課上反饋給學生進行討論,并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學生自評,寫感受,教師再收集,再反饋
經(jīng)過一系列的講評之后,教師再把作文本發(fā)到每個學生手上,讓他們自己再看一看自己的文章以及同學、老師的修改和寫的評語,并要求每個學生在最后寫上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師還要再集中看一遍,記錄下來,并及時反饋給學生,一篇文章的修改才算完成了。
經(jīng)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但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在學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作文的基礎上,自然也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者單位 河南省淮濱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