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大眾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認識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然而,隨著知識的快速更新,學生獲得知識渠道的多樣化,現代社會對個人知識能力、素質水平的要求提高,教師僅僅作為知識傳播者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師這一角色必定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與社會的需要。
教師擔當著管理者和知識傳播者兩種角色。教師的領導職能主要通過溝通、激勵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設置明確的、容易評估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的角色從知識傳播者向課程管理者轉變。教師的首要角色是管理者,通過獲取、調度與利用各種與教學相關的資源實現學生價值最大化。作為管理者,統領課程實施過程,對教學效果負最終責任;作為知識傳播者,教師是資源的組成部分,是自己運作自己。兩種角色相比較,教師首先是管理者。教師在整個課程管理過程中運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項基本職能對課程的戰略方向、外部關系與內部資源三個方面實施管理,這些對整個課程目的的達成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識傳播活動只是整個課程活動的一部分內容,其他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研究者等角色都處于從屬的地位。
過去的課堂就是教室,學生被局限于課本知識與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是相對封閉的系統。現在我們把課堂看作開放的環境,能進行教學的不再只是任課教師,還可以是校外的專家與實踐者,也可以是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優秀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供給主體,學生只能通過課堂這樣一種單一的渠道獲得所需的知識。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發展對人類影響的日益加深,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手段也發生著改變。學生通過在網絡上搜索、下載能找到許多優秀視頻文件、PPT課件、講義等,在新知識與信息的獲取上學生近乎與教師同步。對新事物的敏感度與接受能力使得學生對于新事物快速接受,在很多方面學生還超過教師。傳統的大部分知識,學生有便捷的獲取途徑,在新的環境下教師應該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就擺在我們的面前。在新形勢下,教師應加強信息獲取與管理技能的傳授與培養,要加強對外幫助的尋求。通過改革創新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尋求新的資源,形成新的價值點,在新的高度上組織教學活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進行,這次教育改革不單是把教學大綱換成課程標準,把一個版本教材換成多個版本教材,而是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模式到評價體系的一次全方位、深層次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有影響力、最全面的一次教育改革。這場變革,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學管理突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強化學校育人的功能,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質規范在學校學生成才中的作用。提出一切從學生出發,以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標。這使得我不得不思考怎樣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實現角色的轉變,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做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管理者。作為人民教師,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才能真正完成角色轉變,更好地肩負起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神圣職責,不斷提升教育管理新境界,開創教育改革新局面。
(作者單位 劉亞利:重慶市江津第二中學校 鄭小容:重慶市江津區柏林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