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我們感悟和體會文章感情色彩,學習表達技巧,激發學生興趣,牽引大家學習詞匯用法,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教學手段。同時,閱讀還可擴充我們的知識內涵,培養我們的個人修養,指引學生通過鮮明主動的情感傾向和敏捷積極的思維活動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進行深度理解和解讀。本文筆者就以多年的教學實踐為經驗,對初中語文閱讀學習進行討論和闡述。
一、課前安排初讀,梳理文章思路
初讀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要求學生在開課之前對文章進行有目的、有針對,發現可圈可點的預習性閱讀。初讀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有個初步認識和大概的了解,同時,初讀還要求大家去注意發現新詞匯和表達方式并及時通過字典等工具書清除閱讀障礙,描摹表達方式,以便于為接下來的課堂精讀做好鋪墊。我們可指導學生在初讀時要注意找準文章比較難理解的詞句和經典段落,然后圈圈點點,分門別類做好標記,這就是傳說中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另外,為了打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驅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初讀,筆者一般會根據文章的特點,提前為學生創設有針對性的初讀作業,并提出對文章理解的思路。
我們在引導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讓學生在課前先通過網絡或書籍等各種資源了解魯迅先生的文學創作風格和情感傾向,然后再通過工具書將生詞字查詢、標注并學習掌握,如文章出現的一些陌生的動植物名字:油蛉、斑鰲、木蓮藤、赤練蛇、何首烏、覆盆子等。讓學生在初讀過程中,看到百草園中活生生的動植物,想象阿長講的故事這些形象生動的描寫都充滿了童真童趣,讓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并感受到魯迅先生對百草園深情的回憶和留戀。諸如此類經典課文文字優美、經久不衰、充滿靈性和生機,讓人讀來不禁神往。
二、課上必須精讀,吸取文章精華
學生通過初讀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后,我們就在教學實踐中指導他們展開精讀。因為初讀時學生已經初步學習和掌握了不理解的字詞句,所以精讀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領會文章的深層內涵,體會文中優美的句式和靈活的寫作手法。尤其是那些能夠給我們啟迪和智慧的經典篇章,更要讓大家細細品味,認真精讀,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視覺和理解力。精讀過程中,教師要率先垂范,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讀,來感受文字的意蘊,玩味文字的優美。
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背影》就非常適合作為精讀典范。為了營造氣氛,渲染情感,激活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最好先給大家充滿感情地朗讀示范。細細體味文中對父親去買橘子時爬月臺“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等經典動作描寫,讓學生感觸親切的語言和綿綿的韻味。作者截取最普通不過的一個鏡頭,這卻恰恰點觸到了人們內心的敏感部位,引導大家想起自己的父母,讓細膩的情感匯聚成一條溫柔的小溪,綿綿不絕,在心中緩緩流淌。要想突破本文的閱讀難點,就要首先從“背影”這個關鍵詞切入,接著和學生一起通過情境豐滿、感情充盈的朗讀,領悟課文的內涵和美感,學習文章的經典寫作方法。
三、課下延伸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由于新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生的閱讀量進行了具體的規定,所以課外閱讀也成為學生能否優秀完成語文學習的基礎條件。學生的課堂時間很有限,要學會自覺安排自己的課外閱讀時間。因此,學生完成課外閱讀量的基本條件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確定學生延伸閱讀的范圍。如,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就應布置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勵學生對任何文章中的重點內容進行重點閱和寫讀書筆記,對優秀段落進行背誦,對優秀篇章寫讀后感。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體會到自己的閱讀興趣越來越濃,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學生會根據自我需求把閱讀作為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
四、體味文章語言,學習表達方式
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必要時,對經典的字、詞、句用法進行“咬”文“嚼”字,讓學生在體會文字語言所創造的情境中揣摩體味語言文字的神韻,提升學生駕馭語言、品味文章的能力。
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文中有經典的句子“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其中的“臥”字,擬人化的姿態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雪的情態。課文的重點詞句,一般是文段和文章的總結、概括和主題思想,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對這種關鍵詞句的理解,對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探索。當然,語文閱讀教學方法還有許多,諸如目標閱讀法、重點閱讀法、比較閱讀法等。但是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去靈活體味和掌握各種閱讀方法,自主探索新的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案,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此外,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還要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和語文修養,為完善學生文學內涵修養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中市新壩中學初中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