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追求的是: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是優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達到以下幾種境界。
一、激發興趣,使學生達到“樂學”境界
實施新課程,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我素質。愛崗敬業,樂于奉獻,不圖名利,甘為人梯;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博覽群書,豐富閱歷,貫通古今中外,使學生從知識上尊重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引人入勝的導語,發人深省的質疑問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啟學生心智,教給學生以知識、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中自覺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達到“樂學”的境界。
二、授之以漁,使學生達到“會學”的境界
改變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所謂轉變方式,即轉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轉變,其目的是為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后,教師要因勢利導,變“講堂”為“學堂”,變“授知”為“授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我主要從兩方面入手:(1)以不同文體的具體課文為范例,進行系統的閱讀、分析、理解,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從感情的體味到文采的理解,交給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2)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質疑,激發他們的發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同時,教師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變“教我學”為“我會學”,從而進入“會學”的境界。
三、積累知識,使學生達到“博學”境界
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而積累、豐富各方面的知識則是提高能力的基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就必須積累大量的知識。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豐富知識的積累,那么能力的提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學生積累豐富知識的途徑是多方面的:(1)教師全面、系統、準確地傳授課文中涉及的語文知識。(2)擴大課外閱讀記憶量,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調動學生勤讀、勤記、勤問、勤思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努力做到博聞強記,從而達到“博學”的境界。
四、遷移知識,使學生達到“會用”境界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在傳授完知識后,不能萬事大吉,還要精心設計培養運用知識能力的練習,達到鞏固和運用新知識的目的。課后練習的設計,一是對語文知識點的考查練習,所涉及的就是本節課所學的語文知識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掌握;其次是語文能力的考查練習,著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聽、說、讀、寫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聯想、想象能力等。既可以是單項練習,側重于某一個方面,也可以是綜合練習,進行全方位的考查;既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書面表述。這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部消化、遷移運用并以此開拓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達到“會用”的境界。
五、培養思維,使學生達到“創造”境界
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創造性地發揮出來,從培養多種思維能力入手,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1.注重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反其意而思之,真中導假,善中尋惡,美中尋丑,好中找壞,尋假中真、惡中善、丑中美、壞中好。
2.注重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打破思維定式,突破成見,大膽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既可以是縱向擴散思維訓練,向事物發展的縱深挖掘,探求其本質,也可以是橫向擴散思維訓練,探求事物間的聯系或各自特征及本質。
4.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變能力講求開放性,鼓勵學生大膽地聯想、想象,敢于標新立異。
(作者單位 河南省封丘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