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背景]
長期以來,科學發(fā)聲技巧一直困惑著圈內(nèi)外許多人,絕大多數(shù)藝術院校的學生到畢業(yè)了仍用一副白嗓子說唱,不能掌握科學發(fā)聲;有的聲樂老師干脆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給“科學發(fā)聲”披上神秘面紗;有的幸運者因名師指點或機緣巧合、無師自通,自己深諳此道,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傳道教會他人。本法立竿見影,凡正常人均可在正確指引下達到直觀速成之效果。
[簡要描述]
一個科學完美的聲音,應該是以氣帶聲、宛轉(zhuǎn)動聽、具穿透力和留有余地的。為此,必須做到“下緊上松”(即扎緊下身、放松上身)。
[主要流程]
丹田咬字,尾椎拉緊,靠后唱,向前傳;太陽穴轉(zhuǎn)換,眉心發(fā)射。建立全身心整體歌唱的理念(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來表演)。
[關鍵點]
1.落實放松點:撒嬌,促雙肩放松;“喉頭不參與”及張大口訓練促喉頭放松;“有意歌唱、無意出聲”,促下巴放松;無負擔、無壓力提起笑肌及張大口訓練,促面部放松。
2.穩(wěn)定呼吸支點:下呼吸支點(丹田),上支點(眉心),形成管狀發(fā)聲(管樂“笛子”為喻證),注意:統(tǒng)一呼吸支點來咬字(訓練“天高云淡”),上通玉皇大帝,下通土地公公。
3.調(diào)節(jié)動力點:小腹微收,兩肋(橫膈膜)擴張,以尾椎為聲音總支撐點(“知了鳴叫狀態(tài)”“打槍有后彈的沖力”為喻證,蹲馬步找感覺),吸著唱(微笑的吸氣),往下唱(以“拍球往下拍,往上彈”為喻證)
我們推崇“發(fā)聲、健身、練氣”三位一體,三駕馬車,齊頭并進!
[直觀圖示](略)。
[訓練方法]
1.手扶墻,他人推尾椎時往外拉,即將甩出的高位置聲音拉緊(“手攥風箏線”為喻證)。
2.找感覺:(1)不經(jīng)意間咳嗽,打噴嚏,孫悟空叫“師父”的高位置聲音,就是很有穿透力的科學發(fā)聲;還可狗喘氣、聞花香。(2)氣息對抗:水中抱石頭;拍皮球;拉緊風箏、氫氣球拉線。
3.找位置:哼鳴法54321(嗯……咪依媽啊啊),通暢,弱起。
4.嘆氣式:似打足氣的皮球,具跳躍性。揚眉吐氣,以氣帶聲,聲情并茂。
5.關于放松:(1)以笑帶聲唱,唱得狂野(微笑的吸氣,銀鈴般的笑聲一串串,發(fā)自內(nèi)心的、開懷的、無意識的、無絲毫壓力的笑。淫笑、傻笑、狂笑)。笑得肚子疼(沒有“笑得喉嚨疼”)。(2)撒嬌是一種良好的放松狀態(tài)。
6.用講悄悄話的方式,找到“解放下巴”的感覺。
[訓練強度]
曲不離口。每日鋼琴彈唱,拓展音域,挑戰(zhàn)世界級男高音。
[時間安排]
每日晨在山水間高聲吟唱。每周一歌,堅持(不懈)就是勝利。
[執(zhí)行禁忌]
1.上緊下松,令咽喉發(fā)炎。
2.高音恐懼癥,自己打敗自己。
3.支點游離,極度外行。
[注意事項]
1.唱時應不想喉頭,因為它真的沒用。
2.氣息不宜過量(防音偏高),要收放有度。先不追求聲音的亮,聲音要“沉下去,堅起來”,軟、輕、柔。
3.上面興奮,下面就入境。
4.“科學一笑”個案:①唱《得意的笑》;②聽經(jīng)典響包袱爆笑笑話后爆發(fā)出的狂笑;③“驚訝狀”也可提起笑肌。
5.“靠后唱”時,聲音要貼咽壁(吸氣時喉頭感覺涼的那部分)。
6.“拉緊尾椎”,只有常用,才能將功能發(fā)揮(先借助外力或頂靜物),就像騎單車,穩(wěn)住重心就會熟能生巧,甚至出神入化,歪歪斜斜都可挽救。
7.樹立“直奔主題、一次性到位”的觀念(特別是唱高音時)。
8.情感啟動氣息,氣息推動聲音。
[適合人群]
老少皆宜。正確發(fā)聲應從娃娃抓起。
[相關鏈接]
1.健身促底氣(健美、氣功、舞蹈)。
2.咬字歸韻收音,應“聲斷氣不斷”,常練母音ɑ、e、i、o、u 1 2 3 4 5 6 7 8 9 10
3.拓展音域目標:highC(帕瓦羅蒂)、D→vitass海豚音(天籟之音)。
4.沒有夸張就沒有藝術(夸張地說話、念白),情緒促打開。
5.窄母音寬著咬(如i唱成“近似ie”音,一番番春秋冬夏……)。
6.藝術是相通的(從書法、美術、朗誦、彈唱表演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7.玩藝術是最高境界。最大技巧就是無技巧。
8.藝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藝不驚人誓不休!
9.練聲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當然要趣味練聲,力戒枯燥單調(diào),合理控制時間。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意志堅強的人例外。——雨果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教育科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