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重新構筑新的教學理念,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通過營造民主氛圍、優化導入設計、精選教學素材、活用教學方法、錘煉教學語言等教學方式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創新教學;課堂教學;有效組織策略
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新課改以“為著每一個學生發展、終身發展,為著促進每位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的個性發展”為精神,成為新的教學核心理念。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就是協調師生的關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課堂情境中消極因素向積極因素轉變,從而保證教與學有機統一,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課堂組織的教學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呢?
一、營造民主氛圍,張揚學生的個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教師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把學習局限在課堂內、書本上。在新課標下,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學好教材,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好問、自主學習、張揚個性。考試大綱強調不拘泥于課程標準,同時試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教師僅僅滿足于課本知識是不夠的,應該對教材內容結構作調整,一些知識性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精神。
例如,在上九年級第六課第三框的《勤儉節約,合理消費》時,我設計了在教室讓學生參與的大賣場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扮演商家、買家或顧客,讓他們一起在大賣場里自由消費。然后再設問,引導學生思考:你買了什么東西?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為什么?通過學生自評和教師點評,以加深學生對消費的理解。
二、優化導入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
政治理論比較抽象,而且枯燥乏味,單靠教師的說教,學生會聽得索然無味甚至根本不愿意聽。而運用多媒體參與課堂,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集于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形象化,使枯燥的理論鮮活起來,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同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需要優化課堂導入設計,這是課堂必備的重要環節。新課的導入應生動、形象,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為授課的成功奠定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授九年級第十二課第三框《與法同行》中的“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2010年9月,人民網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機構留言板”;2010年11月,新華網推出“共繪藍圖——我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然后設問:這有利于公民行使什么權利?通過哪些途徑來行使這些權利?從而導入新課,以此來引導學生能更好地進入課堂。
三、精選教學素材,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中,要精選教學素材、設計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教師在教學設計、選擇教學素材時,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結合國內外的重大時政熱點、焦點問題,從教學的重、難點出發,精心設計教學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九年級第十二課第一框《依法治國》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的深刻理解,多媒體出示“依法治國”的相關材料,并提出問題:(1)如何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你將如何準備成為依法治國進程的推動者?
四、活用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障。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學生能獲得較為充分的參與機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思考,小組討論、交流等活動,能提高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上九年級第十六課第二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時,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我們身邊存在哪些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如何節約資源和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環境?并請你向有關部門提幾條合理化建議。學生積極討論、暢所欲言:有的提出了食堂所存在的浪費糧食的現象,有的說到亂砍濫伐山上的林木,有的說工廠排除的三廢“廢氣、廢水和廢渣”……接著鼓勵同學們找出有效的治理辦法。
五、錘煉教學語言,點燃學生的智慧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師只有盡力錘煉好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化枯燥為趣味,化抽象為具體”,創造課堂教學的語言美,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情感上的感染,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感染力,點燃學生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九年級第六課《勤儉節約、文明消費》一課關于“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這一必要性時,我先給學生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結合教材思考、分析:“我們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活條件也好了,還有必要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嗎?”接著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再進行總結:“無論是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還是從基本國情看,這種精神都不能丟。縱觀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無一不是艱苦創業的結果。雖然時代不同了,我們的條件好多了,但是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面臨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艱巨任務。我們要想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業實踐取得成功,就必須使全民族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
新課改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路漫漫其修遠兮”。但無論有多少疑惑和猶豫,新課改對我們教師都是一場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改精神,讓課堂教學活潑高效,真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真正走進學生心靈,這需要我們的智慧、氣魄及膽量邁出改革和實踐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余文新.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吳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王立東.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