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宛如一枝枝綻放的奇葩,裝點著世界文學永恒的春天。我們何其幸運,生活在這樣一個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度……”這是我在給學生上課時的導語。平心而論,這段摘抄來的導語并沒有給我自己太大的感動,我只是按部就班用它來導入新課。而當我和學生一起走入古詩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的時候,我才驀然驚覺,我已經漸漸不能操控自己的情感……
課堂的第二個環節是檢查預習,請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來說明作家作品,學生表現出的高度熱情和掌握到的翔實資料一下子讓我感到了震撼——原來學生這樣喜歡這首詩啊!
在第三個環節進行誦讀時,我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對詩歌誦讀節奏進行把握,從而對詩歌畫面進行聯想和想象。在我們共同的研討品味下,我不由得順勢和學生一起探究詩歌的人文內涵,挖掘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心理。
學生在聯想和想象基礎上,抓住關鍵形象——“采之欲遺誰”中的“誰”來描摹詩歌畫面并探究詩歌的人文內涵。大家經過討論得出了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誰”是指離家在外的游子,那么這首詩就可以描摹成一首思婦詩。一個借采蓮來傳達思念的女子,想象自己的愛人在遠方深深地思念自己。說是愛情也好,說是親情也罷,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對遠方的愛人充滿了牽掛,這份牽掛再聯系游子的思念就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特有的濃情蜜意,這牽掛就是所謂的懷遠心理。
從《詩經》中的《君子于役》到當代詩人鄭愁予的那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思婦詩都以它唯美而細膩的情感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第二種可能是“誰”指遠在家鄉的愛人或親人,那么這首詩就可以描摹成一首羈旅行役詩。一個看到采蓮熱鬧場景的游子,觸景生情,思念自己遠在家鄉的愛人或親人,這種情結折射到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是濃濃的思鄉情結。
華夏民族是最戀家的民族。這種情結折射到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是濃濃的思鄉情結,當代詩人周天侯的《思鄉》這樣寫道:“思念苦,相思憂,家書怯寫離愁。敢問魂魄幾時回岳州。”在“故鄉”這兩個簡單而樸素的方塊字中,蘊涵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積淀下來的思想哲學、民風民俗,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會在故鄉情結中良久徘徊,別離之愁、思歸之渴,這種情結如同生命一樣古老而常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幾千年來,“鄉土情結”幾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態,鄉愁的音響一直在中國詩傳統的城堡上空繚繞。故鄉與游子,這似乎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
第三種可能是“誰”是指當權者,由屈原《離騷》中所看到的“臣妾母題”可以理解這首詩也許是傳達下層文人的求仕愿望,也就是所謂的言志干謁詩。現實不是童話,不是每一個夢想在經過了努力和勤奮之后就一定都會美夢成真,這些最下層的讀書人為了自己那個儒家理想中的“達則兼濟天下”或我們民族傳統的光宗耀祖的美夢,不惜四處漂泊飽嘗流離之苦,“憂傷以終老”中可見他們自己也并不認為會成功,但這卻不影響他們執著地繼續自己的追夢之旅,這樣的追夢意識古今同一。就像唱紅《春天里》的那兩位農民工,他們用滄桑的吶喊和“赤裸裸”的青春,觸動著人們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讓我們在感動中反思和追問。學生的熱烈討論聲很快湮沒于悠揚的下課鈴聲中,但這堂課給我的思索依然無法終結……
這是一群平凡讀書人的血淚之作,在東漢末年那個社會動蕩、政治混亂的時代,他們四方漂泊、無所歸依,即便流離失所,即便傷痕累累……然而,他們,心里依存美麗的夢想,口中還吟誦著動人的華章!這些詩歌決無虛情與矯飾,更無著意的雕琢,但卻可以撥動太多人內心深處最脆弱的心弦。正如鐘嶸在《詩品》中所說:“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這樣的作品如何能不穿越千古,讓人涵泳不輟?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一三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