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對于教學素質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適應這一改革的需要,抓好初中歷史教學各個環節的工作,是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教師應當增加歷史課堂教學容量,創設良好氛圍,并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發揮,及時地獲取反饋信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分析研究
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采取題海戰術,靠死記硬背來提高學生的歷史卷面成績,雖然分數上來了,但是實際教學成效并不明顯。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當注重向45分鐘要效率,讓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教師應當采取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高歷史素養,為整體歷史教學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運用講故事形式,讓學生“笑起來”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對學生這一年齡段的性格特點進行認真分析,可以借助歷史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在運用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尋找部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在教學中進行講述,提高課堂的生動性;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結合將要教學的內容,針對其中的重點環節,布置學生在課前進行相關歷史故事的搜集。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讓課堂“樂起來”
近幾年來,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得到了廣大初中歷史教師的認可。眾所周知,歷史是一本浩瀚的全書,歷史教材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事件復雜,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解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歷史教學中對教學手段進行優化與突破,以更加生動形象的載體,提高課堂教學的形象程度,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掌握和領悟。在運用多媒體手段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要點,首先在涉及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從相關題材影片中截取視頻資料或者典型場景的錄像,運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進行播放,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在涉及某一段歷史時期,某一項工作的歷史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設計、制作圖表進行對比,或者運用百分比圖示、面積對比圖等方式,讓學生對相關數據一目了然,從而直觀形象地掌握和理解。
三、運用研究型模式,讓教學“動起來”
研究型模式是近年來推廣力度較大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在課堂上不能再被動地等待老師給予知識,而是需要自己動腦、動口、動眼、動手,自己深入思考,并與同學相互合作,以研究推進的方式獲得學習成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組織起來,編為多個學習小組,指定研究題目,讓每一個學習小組都成為研究小組,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研究員,他們研究學習的載體就是教師擬定的探究提綱。在這一模式的教學中,學生需要開動腦筋對歷史人物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對于歷史事件進行原因、發展、背景的了解,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統一思想、完善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擺脫了以往教師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狀況,走出了學生充當知識容器的境地。實踐證明,研究型學習模式相對于滿堂灌輸的模式,是一次巨大的進步與變革,研究型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提高邏輯分析能力,對于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把握以及歷史發展規律分析方面提高敏銳性,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運用當堂清手段,讓反饋“明起來”
今天的任務今天結束,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當堂清,當堂組織學生分析研究,當堂開展檢測評價。在每一節課中,針對疑難問題要通過當堂檢測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效果,及時發現學生認知方面的不足,對癥下藥,及時彌補,保證學生該掌握的全部掌握,而不是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實際上的昏昏沉沉。在當堂檢測中,教師既可以采取書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頭提問反饋形式,側重于實效,不拘泥于形式。對于當堂清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還要進行集體提示和糾正。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沉悶的課堂氛圍、單調的教學手段、枯燥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需求,教師應當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思考、提煉,以素質化課堂為目標,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構建高效課堂教學,促進歷史教學成效的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邳州市八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