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情感線索及觀察順序,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能力。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生動描述的方法,學習本文生動的詞語和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了解青海湖的美麗,使學生更加熱愛多姿多彩的祖國。
4.挖掘文本的內涵,把握作者對美的認識。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的描寫,從中體會青海湖夢幻般的美。
2.品味賞析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生動的詞語和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對文章的深入參透,引導學生對美的內涵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個地方,它被稱為“地球母親的最后一滴眼淚”,它的湖水顏色是七色的,在不同季節,甚至在同一天,顏色七彩紛呈,變幻莫測,被人稱為“夢之湖”,這就是青海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馮君莉的《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二、研習課文
1.檢查預習,呈現容易讀錯的字詞。
2.好,接下來我們看文章的四個小標題,大家能找出什么規律嗎?
學生:都有夢境。
3.對,也就是說,夢境是這篇文章的線索,那么,夢境具體落實在哪兒呢?請同學們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文章中描寫夢境的語段,或者有夢這個詞的語句。
學生:每一部分的開頭或結尾。
4.這是真的夢還是假的夢?抑或有真有假?
學生:第一部分,是真的夢。
第二部分,是假的夢,因為作者在懷疑,是夢境。
第三部分,是假的夢,作者通過反問,表達難以置信的感情,通過感嘆來強化。
第四部分,作者回到了現實,不是在做夢。
5.作者通過真的假的夢境想要表達什么?
學生:以夢境來烘托青海湖的美。
6.那么,青海湖美在哪兒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你認為描寫青海湖的美麗的句子,并分析它美在哪兒,用什么手法表現,同學之間可以討論。
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討論,比較多的會集中在第二部分,比如:
①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漿液,又像是白種人的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
分析:它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藍錦緞做喻體,寫出了湖面的絲滑,以玻璃漿液做喻體,寫出了漣漪的純凈、柔滑,以眸子做喻體寫出了漣漪的生動、亮麗。
以前人們經常把有神的眼睛比作秋波,能引起人們無限的想象,而此處把湖水比作眸子同樣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
②那草灘的綠,綠得嬌嫩,那菜花的黃,黃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藍,又是藍得多么醉人啊!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
分析:它運用色彩來描繪出青海湖的美,又運用和海洋、天空的對比來寫出藍的濃,沒有雜質。
③再順眼望去,在青海湖所能目極的盡頭,在水天相連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卻的烏云,它翻滾著,好似奔騰的駿馬。
分析: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平時我們不喜歡的烏云寫得形象又富有動感。
(有學生提出這句的時候,我靈光一現,這恰恰為后面的講解做了很好的鋪墊。)
7.請學生齊讀第8段,再次感受文字所表達的美。
8.呈現圖片,以直觀的形象讓學生體會青海湖的美。
9.從青海湖的美中,作者得到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學生:讓它自然地生存。應該留一席原始的純自然的位置。
10.從司機身上,作者得到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學生:真正的美就在人間,就在地上,即便你至今尚未發現,然而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要珍惜、要覓尋,不要錯過,更不要在夢中追求。
11.這是作者從湖水和司機身上得到的感悟,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那么我們學了這篇文章,得到了怎樣的感悟呢?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去感悟呢?
提示:我們讀文章,一定要讀人,從人的角度去感悟。
12.文章出現的人物只有兩個,一個是司機,一個是我,司機是怎樣的人,我又是怎樣的人?請同學們找出并朗讀描寫司機的語段,同時思考:我對司機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由“不解”到“沒有交流情感的意思”到“心靈相通”。
13.心靈相通指什么?
學生:我們都愛這純真的美。
14.獨特的方式又指什么?
學生:沒有很多的語言,只有默默的關懷。
15.從此處可發現,司機的內心如何?
學生:這是一個內心平和從容之人。
16.是啊,只有內心平和之人,才能發現自然界中的質樸純真的美,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釋放。反之,如果一個人熱衷于名利,我想,任何美的事物在他身邊,在他眼前,他都會熟視無睹的。
(呈現:美在我們心里)
17.我的內心又如何,對自然美是抱著怎樣的感情的?
學生:非常渴望。
三、小結
是啊,正因為內心渴望,她才會真正地認識到,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吧,當我們心里有什么的時候,眼里就有什么。司機因為內心從容,他懂得這世界上真正的美是自然質樸的美;我因為內心渴望才能被青海湖自然之美所震撼。所以,在她眼里,哪怕烏云也是很美的。正如羅丹所說,這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認為是缺少發現美的心靈。其實,美在我們心里,美更是一種態度,需要我們去積極地尋找。
(呈現:美更是一種態度)
最后,我希望大家帶著一顆平和從容的心,去發現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那最自然、最樸素、最本真的美,我想,你的內心肯定會非常富足。
【教學反思】
剛拿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這篇文章的內容理解上基本沒有難度,可以把重心放到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上。但是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總覺得這篇文章處理得不夠深入,仿佛只有淺嘗輒止的味道,忽然想起孫紹振老師在一次優質課評課時說過的“教學時一定要關注文章背后的人”這句話,于是反復去讀這篇課文,去挖掘文章中的人,以及文章背后的作者對美的態度,于是就有了“美在身邊”、“美在我們心里”、“美更是一種態度”的觀點。這樣深入之后,心里有了點底,但還是有點擔憂,擔心學生不能夠深入下去。在實際上課的時候,慢慢引導,謎底慢慢揭開,尤其在分析司機這個人物的時候,很有剝繭抽絲的感覺,最后學生一片豁然,有恍然大悟的味道。同行也認為這是一堂很流暢、很有深度的課。
(作者單位 浙江省嵊州市馬寅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