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學習文言文比較困難。分析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盡管選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文質兼美,但畢竟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加之字詞生疏難懂,諸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文言現象導致學生對文言學習產生畏難情緒,興趣不高。第二,文言文中字詞用法靈活,這對于偏遠農村中學的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第三,教學中,教師通常講授比較細,比較全面,力求面面俱到,學生學習起來點多面廣,難以掌握。
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文言文的良好教學方法很重要。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文言文教學要遵循三步走的原則,即誦讀—理解—識記。
一、誦讀
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幫助學生逐步接觸、了解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初中生初次學習文言文,他們大都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停頓斷句也不太會,要讓他們學好文言文,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而誦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誦讀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所教班級的學生實際,設計好讀的形式:課前預習時默讀;文從字順時小聲讀;課上學習時較難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師范讀,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讓學生自己朗讀,還可齊讀、輪讀、分角色讀、師生對讀和配樂朗讀等;課下記憶時可誦讀;鞏固復習時要邊想邊讀。實驗證明,優美的散文配上恰當的音樂來朗讀,效果會更好。
二、理解
文言文的教學貴在“理解”。它包括:字詞的理解,進而是句段的理解,接著是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最后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只有理解深入透徹,才能靈活掌握,學生也才能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否則,就有可能導致老師教到哪里學生就忘到哪里的結果。那么,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文章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為此,我將課堂上的理解為以下幾步:第一步,自主學習,獨立理解。例如,學習《木蘭詩》這樣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時,我鼓勵學生根據課本注釋、參考工具書自主閱讀,讓學生憑興趣主動、獨立地閱讀,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獲取信息,不求全面,力求從整體上理解全文。第二步,學生提問,教師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倡導探究、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教師應教給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解,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實詞、虛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詞語進行探究理解。教師在學生對知識把握不準時給予適當的點撥非常有必要。第三步,師生合作,深化理解。這一環節旨在疏通文義,通譯全文。我一般采用的做法是:對于內容較難的文章,必須逐字逐句地翻譯,重點字詞、關鍵句子作板書,要求學生記錄掌握;內容較簡單的文章,則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課文注解自主翻譯,教師對學生翻譯不夠準確的地方再作指導、訂正。有時也采用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本著“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弄通大意即可。要求學生看懂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用現代漢語準確流暢地表達出來。針對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師點撥講解,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我在教學文言文翻譯時大致按這樣的步驟: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語序。第三,按照現代漢語規范要求,做出增補,準確流暢地譯出來。同時也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如可結成四人小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并進行點評、補充或矯正。也可按照班級里的座位,按次序輪換,完成課文的翻譯任務。這樣的練習涉及面廣,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都參與了。教師要加以評價,肯定譯得好的地方,明確需矯正和補充的地方。第四,齊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吟詠課文,加深體會。
三、識記
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古為今用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字詞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文言文除要求背誦的篇目或文段外,還應熟記字詞的意義及用法,常見虛詞的用法及意義,重要的作家、作品和出處也要求掌握。
盡管初中生處于記憶力非常好的時期,但要想把這么多知識點把握住,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落實。首先,在指導學生記憶文章的時候,結合初中學生記憶的特點,一般可采用形象化的方法,以文章的行文思路為基礎,或結合圖畫,或配合課本劇表演,或找出文中具有提示性、標志性的詞語幫助學生進入文章內容中,達到背誦的目的。其次,課文中的字詞可讓學生分類識記。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和重點實詞、常用虛詞,學生通過分類整理,找出規律。這樣,就將散亂的知識條理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學生既可以觸類旁通,也可以舉一反三。
總之,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意識,不斷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還會不斷思考、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云驛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