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以往傳統的教學只是對知識的灌輸,或是忽略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從而使學習被動,激發不起學生學習興趣,本文就探究性學習策略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氛圍,激發探究動機
毋庸置疑,探究性學習需要一種良好的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給學生創造探究的學習氣氛,使他們在潛意識里接受這種探究活動。比如,在講解《感悟滄桑巨變》這一內容時,課前可以做一些動員,做一些社會調查,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人文典故做一些調查,了解環境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我們可以適當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去發現、去探究。這本身是一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課本中的知識是針對史前時代,或是另外遙遠的時代,那么我們在課前可以探究自己家鄉的變化,這樣就來得更實際、更主觀,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針對自己的調查做一番見解。當然,我們還可以提出某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猜測、去推論,比如,在幾百萬年前,地球是現在這個模樣嗎?是經過了怎樣的巨變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以后還會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去查閱資料,并可以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就可以激發起他們探究的動機。
二、啟發質疑,體驗探究興趣
質疑是探究性學習的又一途徑,有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反問教材、質疑教材,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評價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時,一般都是從功過參半的角度去評析,其實,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從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的角度去思考,并讓學生給出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又如,新航路的開辟,它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還有哪些?再如,在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傳統的教學往往從船只的多少、航行的人數、功績等方面去比較,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設問:你認為是鄭和的功勞大還是哥倫布的功勞大?那么,學生會從更多的角度,特別是從對歷史的貢獻這方面去考慮,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當然,在質疑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度,不能讓學生胡亂猜測。
三、創設情境,豐富探究內涵
創設情境是我們課堂上經常運用的手段,特別是在講解歷史時,往往都會讓學生“神入”歷史,直接參與歷史情境,比如,我們在講解《百家爭鳴》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成為諸子百家,并設問:如果你作為謀臣,你會如何出謀劃策,匡扶救世?學生對于角色扮演肯定非常感興趣,那么,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為接下來的見解和辯論做很好的鋪墊。在辯論的過程中,可以分成多個小組,可以先通過討論交流,然后派代表發表各組的見解,可以陳述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辯駁其他組的觀點,真正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樣探究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新型的學習方式,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應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提高探究的效果,讓學生愛上探究,感受探究帶來的魅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鑒湖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