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新課程標準為宗旨,按學生認知規律、物理學科的特點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驗為基礎,進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不斷激發我們的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盡量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始終把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物理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對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認識和看法,供同行們參考和指正。
一、巧用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實踐證明,物理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受到教材內容的制約,它決定著我們與學生的具體雙邊活動的策略和方法以及活動的流程。為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從教材內容實際出發,結合學生認知潛能,在眾多教學方法中進行比較和優化最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靈活地、科學地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教師還要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目的,改革課堂的講解方式,應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啟發性和綜合性,對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手段和策略,運用多元方法講學,既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感受性,又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增加課堂教學色彩,也達到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的目的,學生對教學內容印象深、易理解、不遺忘,同時又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意識,這樣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時,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筆者巧用下列方法:做一個單擺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首先把小鐵球拉個較大的角度使之貼近眼睛,人站著不動,之后,教者放手,使單擺擺動起來。此時,好多學生都替筆者擔心,生怕擺球會碰到老師的眼睛。而此時,實驗結果卻出乎他們的意料。學生非常驚訝,這時什么原因呢?百思不得其解,筆者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引導學生在小組里進行自主探索解決這個“原因”,學生在小組里興趣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極力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策略,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巧用類比方法,培養思維潛能
所謂類比就是由一個對象遷移到另一個對象的推理方法,而這兩種對象在某些部分具有相似點或相同點。在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運用類比的思維方法,就能解決問題,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就要為學生搭建探究新舊知識的平臺,使他們能盡快地構建新的物理模型,達到有效解決問題的目的,并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潛能。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學生類比、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盡一切可能設計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去觀察、理解和想象,往往能順利地解決新的問題,既達到了理解物理知識的目的,又實現了對學生創新潛能的培養。
三、運用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眾所周知,有許多物理概念、規律就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探索分析、計算、歸納、總結得出的。而平時做好實驗,不僅僅是要學生學好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動口能力,學會分析問題的習慣,這也是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另外,教學民主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發揚教學民主,可以建立起一種平等、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有效保證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使學生的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新因子都處于最佳活動狀態。為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多種實驗方法,營造民主氛圍,有效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由于實驗現象很多,不確定因素很多,我們要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學會整合信息,學會取舍,讓他們親身經歷探求并發現新知識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
開發,更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采用技能型自主實驗探索策略,首先給學生提供同一型號
的試管、彈簧秤、條形磁鐵等器材若干。要求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進行實驗,之后回答下列問題:(1)力的作用是否是相互的?
(2)相互作用力存在怎樣的關系?
此問題展示后,學生在不知道儀器的使用、實驗步驟以及怎樣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的情況下進行解決問題,他們在小組里開
展研究,充分進行討論,結合所學定律,發揮想象,多途徑再現所學知識,進行想象地探索實驗。有的小組,學生把兩根磁棒握在手中進行演示,同名或異名極相對;有的小組,學生把兩根磁棒都放在試管上,或者一根放在桌面上,另一極放在兩試管上等等。接下來,進行定量的實驗就比較困難,筆者做適當地提示或點撥,如有的小組,學生將兩彈簧秤對拉發現兩彈簧秤的讀數不相等
(實驗前沒有調零或對拉的方式不對引起的);有的小組,學生提出了較好的實驗方法,把兩根條形磁鐵分別放在兩根試管上同
名極相對,看后退的距離是否相等。筆者采用這樣的方法,不僅讓他們體驗規律得出的過程,而且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
用,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運用新課程教學理念,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不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
力,努力實現培養開拓型人才之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甸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