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加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因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課程已越來越引起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就我校來說,在這方面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有益而可貴的探索。在此交流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拋磚引玉,相互探討,共同提高。
一、在摸索中開發
1.校本課程資源選擇要適合本校實際
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充分開發、利用本校、本地區的教育資源,增強課程對于學校需求和學生需求的適應性和針對性。國定課程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特點的學校和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的需求,而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正在于能彌補這一“空白”。如果學校能夠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那么就能開發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課程。
2.校本課程的開發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總的原則是:為了一切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內容層面上說,可以具體細化為三句話: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彌補國家、地方課程的不足。從操作的層面上說,可以具體細化為三個詞組:要有興趣,要以活動為主,要兼顧校內外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3.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有科學的規劃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步驟是:(1)學校成立校本開發委
員會;(2)下設校本課程審議評審小組;(3)首先起草校本課程資源和學生需求評估材料;(4)學生自愿申報自己喜愛的校本課程;
(5)教師結合自身特長和學生申報情況填寫校本課程申請表;(6)學校初步匯總后學生填寫學生校本課需求表;(7)學校制訂校本課
程修訂方案;(8)學校校本課程審議小組填寫校本課程審議評審
表;(9)學校填寫校本課程選修目錄供學生重新選擇;(10)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定出本校開發的校本課程;(11)學校安排校本課程活動地點;(12)教師撰寫課程綱要;(13)教師編寫教案;(14)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進行過程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盡管我們考慮得比較細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與疏漏,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
學校實施校本課程開發,一般來說,不應是預設的,是在實踐中“創生”的,不是一次完成的過程,是一種長期的過程,需要反復實踐,逐步成熟。
二、在實踐中探索
我校校本課程開設根據學生志愿選課,實行走班開課、學分管理和課程評價,學校教務處統籌管理。
1.常規管理
由教務處負責,主要負責排課、教師教案的檢查、教師的上課情況的檢查、均衡學生選修科目和班級的選擇,督導學生上課的情況。對學生上課的管理,由科任教師負責統計班級選修人數,名單上報,確保學生的上課情況。
2.備課、教研管理
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定期反饋實施和開發情況。對存在的問題由教研組集體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向上反映,共同商討解決。對于不可行的堅決去除,不妥的及時修正,不完善的及時彌補,新發現的及時補充開發。
3.教師要求
全校所有教師應該具備“上好一門基礎課,開設一兩門校本課程”的能力,每位教師要切實做好校本課程的選題、備課、上課,每個學期每門課(或課題)的分課時教案不能少于5個,每個學期每位教師教授該類課程應不少于5個學時。
4.學生評價
以發展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為主,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
趣、愛好及個人發展的潛能而自主選擇學習。學期末交小論文、報告、實物,參加各科競賽,進行成果展示。
通過近兩年的開發與實踐,我們已取得了豐厚的成果,但在具體的開發和實踐中,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三、在反思中調整
1.校本課程開發處于初始階段,尚缺乏規范化、系統化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校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很大一部分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但大多基本上不符合校本課程開發的要求。校本課程上課的落實情況仍缺乏規范化。
2.校本課程開發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
許多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面臨著工作負擔重和時間有限等非?,F實的困難。由于不是分內之事,課程開發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也隨之成為許多教師不愿參與課程開發的原因。
3.教師的職業特點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難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大多教師都是獨立解決問題,并且習以為常。而今的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師打破固有的生活方式,教師往往很不愿意,未必會與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4.并非所有教師都愿意參與課程開發
鑒于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工作性質,很多教師缺乏關注和積極性,即使愿意參與者,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也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總之,盡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局限,但是我們更應看到校本課程產生的巨大作用,它能給學生、教師、學校帶來以往帶不來的好處,校本課程的開發更要以校本研究為發展的動力,做到向學?;貧w,向教師回歸,向教學實際回歸,這應是當前教學研究發展的趨勢。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