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課堂上的突發事物所做出的反應。那么,在目前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突發情況有哪些?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應變能力有哪些?現總結如下:
一、課堂中的“冷場”現象
在日常教學,尤其是公開課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口若懸河,提問不斷,而學生卻無動于衷,一臉茫然。這是怎么回事?這就是課堂中的“冷場”現象。原因可能是學生還沒完全理解課文內容或者沒有自信,不愿發言,也可能是由于緊張等各種因素。遇到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冷靜,不能著急,更不能埋怨學生笨。教師要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我們不妨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應對這樣的“冷場”。
1.討論探究
這是一種常見的處理課堂“冷場”的方法。即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來發現、解決問題。
2.開路架橋
有時,課堂出現“冷場”現象是因為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難或太籠統,學生百思難得其解,教師可以給他一張“凳子”,或設法降低高度來調節。
3.語言調節
課堂中出現“冷場”現象,有的是因為緊張而使思維停滯,只要給學生換一種環境或讓他們調節一下心理,問題就會迎刃而
解。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教師可采用激勵法或激將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減輕心理負擔。
二、答非所問
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對此,教師要持寬容的態度,或給予支持和鼓勵,并加以肯定。絕不能一口否定或給予諷刺和打擊,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三、表述不完整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課中往往會發生語言卡殼或者表述不完整的現象。教師要培養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首先應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知識水平,輕易不要出口相救。當然,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發動其他學生來做補充,使答案完整、正確。然后,讓原來回答得不正確的學生綜合前邊學生的發言內容說出完整的答案。
四、遇到教師弄不清楚的問題
人非圣賢,在課堂教學中遇到教師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問題,這也是很普遍的。發生這類事情,教師也用不著慌張,更不能不懂裝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和研究,也可以運用反詰法順利應變。當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解釋,或者解答的依據不清時,教師不妨反詰應變。這樣可以弄清問題的癥結所在,贏得思考的時間,然后沿著學生的思維軌跡加以引導,改變教學中被動的
局面。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應變能力。能夠游刃有余地在課堂教學中指點迷津,讓學生心悅誠服,面對分歧,能夠“化干戈為玉帛”。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