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意識和教學模式中,人們把學校體育教學看成是對學生單純進行體能和技能的訓練活動,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發展因素。這種錯誤意識或者片面觀念直接導致了在體育課程教學上一直存在著顧此失彼的現象,也由此產生了“學生喜歡體育活動而不喜歡體育教學”的尷尬局面;再加上應試教育的習慣性影響,學校體育教學長期處于“低水平、低效率、非良性循環”狀態而徘徊
不前。
關鍵詞:體育教學;四種結合;素質教育創新;實踐與探討
在學校教育中,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標準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豐富的學識、學習能力與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強健的體魄、身心健康與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為未來培養出預備型的社會核心生產力。時代賦予體育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在塑造學生健康身心的同時,有效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
筆者認為,這是對體育教育教學的曲解和片面做法,要真正突出和實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必須尋求多樣化的體育教學之路,必須把體育教學努力打造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情趣向往。
本文結合高中體育教學的實踐與體會,試對此提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一、把課程教學與構建和諧關系相結合,努力增進學生對高中體育的學習情感
教育心理學認為,影響人的學習活動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智力因素,一類是非智力情感因素。情感因素猶如教學活動中的“心理調節器”,它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所表現出來的作用,往往既非常明顯又十分關鍵。如,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就是中長跑教學,無論對于“教”還是對于“學”而言,都是難以下達和完成的。但是,只要我們教育得法、引導有方,還是能夠迎刃而解的。首先,讓學生清楚地懂得中長跑鍛煉的重大價值——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肌肉的力量和彈性;其次,讓學生清楚地懂得中長跑可以培養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意志;再次,可以通過游戲方式,化“中長跑之苦”為“游戲教學之樂”,達成體能技能訓練與育心的同步進行,從而發展學生的能力素質。有關這種教學藝術的運用,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經予以精辟指出:“對于學生的成功教育,首先要講求心理學化。”因此,我們要把構建和諧關系、增進課程情感放在主要位置,從而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促進作用。
二、把課程教學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努力提升高中體育的教學實效
自從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登堂入室以來,為校園教學活動增添了無限活力和無窮魅力。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有著廣闊的運用前景。
首先,可以創設與教學內容協調一致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之中受到感染和啟示,從而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視動表象,有效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對此,我們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對這樣的技術性動作進行隨意自如的“慢放”“回放”和“定格”,從而有效地突破體育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
再次,可以把體育教學中不同的運動技術及其技術重難點、
常見錯誤動作等內容進行編排,并制作成教學課件,根據實際需要向學生呈現出來,有效地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與素養。
三、把課程教學與其他多種學科相結合,努力創新綜合教學的新模式
從基本特征來說,體育雖是一門技能性較強的獨立課程,但它與其他諸多學科之間同樣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實行體育課程的跨科教學,既能讓學生逐步改變傳統偏見或錯誤認識,又能在相互滲透中有效發揮相互促進的作用,并能從綜合性教學中收獲一舉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體育與化學學科之間的聯系教學。眾所周知,體育訓練體能消耗較大,在進行大量運動后由于體內產生了一定的乳酸而引起肌肉酸痛,那么如何減輕或消除這些酸痛呢?我們可以根據化學反應的知識,教會學生運動后喝上一些可樂、礦泉水、蜂蜜、葡萄糖或吃一些水果等,即能減輕酸痛。
再如,體育音樂之間的聯系教學。在體育運動中,音樂能夠有效遷移學生的注意力,減緩學生的身心疲勞程度,能發揮振奮精神、激人奮進的作用。
四、把課程教學與人格教育相結合,努力發揮體育教學的最大效應
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統一協調并逐步發展成日趨健全、不斷完善的心理品質的培養過程。理論和實踐同時表明,體育教學與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和培養應當是協調一致、和諧共進的。
主要表現在:體育教學應當與培養學生的健康生活態度、人際交往能力和集體榮譽意識相適應;體育教學應當與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和個性化發展相統一;體育教學應當包含對學生進行吃苦耐勞、迎難而上和不怕失敗等頑強精神意志的激勵的內容;通過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引導,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是非感、正義感等。
因此,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門純粹的技術學科來教學,而是要把它努力發展成為體能、技能的訓練與促進身心發育、人格日趨完美的綜合性教育教學活動。如此而為,不僅能贏得學生的思想重視和情趣學習,還能獲取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這種做法應當引發體育教師的積極實踐和有益探討。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陳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