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課堂運用影視資料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泛和普及。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存在以下問題:影視資料量太大、放映時間過長;內容選取不當;教師的運用策略失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運用影視資料的原則:趣味性和科學性兼顧、人文化原則、多樣化原則、適量適度原則,以實現對影視資料的有效運用,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影視資料;有效運用;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教學中追求有效性成為考察教學效果的形式之一。有效教學即“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
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盵1]優秀的影視資料能直觀、形象地展現歷史,甚至能夠還原歷史場景,學生通過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宏偉壯闊的歷史畫面、曲折細膩的歷史情節直接觸摸歷
史,走進歷史,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影視資料教學在時間控制、內容采用和教學策略等方面存在問題,阻礙了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一、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料存在的問題
1.影視資料量太大,放映時間過長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過量放映影視資料,甚至將課堂直接變成電影院。學生在大量信息的刺激下,大腦興奮度明顯降低,直接影響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削弱了學習效果,勢必影響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整體實現。
2.內容選取不當
一些教師對影視資料采取“有比沒有好”“找到就行,拿來就
用”的態度,對影視資料的篩選不夠科學、嚴格、精細。(1)憑著一己之好選取內容過于高深和枯燥的專業影視資料,使學生完全不感興趣,不知所然。(2)選取的影視資料本身缺乏真實性、科學性和嚴肅性。如課堂教學采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戲說類、后宮類、穿越類等歷史影視劇,完全不符合歷史教學對史料的基本要求。(3)影視資料未能結合和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喧賓奪主,使整個課堂教學輕重不分。
3.教師的運用策略失誤
(1)影視資料和教材知識的契合度不高
對于一些內容跨度大的資料,有些教師在銜接教材時缺乏說
明和知識結構的條理化,使學生接受到的信息龐雜而凌亂,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到無從下手,或者所設計問題的思維過于跳躍,難以使教材和影視內容有機地融合。
(2)教師運用影視資料的時機不恰當
“歷史學習中的認知過程一般是由具體事實的感知形成歷史
表象,通過對豐富的歷史表象進行思維加工,再形成歷史概念等理性知識。”[2]有些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之后再由教師總結,最后才播放相關影視資料。缺乏直觀、生動的歷史信息,學生很難形成歷史表象,直接由歷史概念或歷史結論入手討論,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影視資料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能力的提高也就無法落到實處。
(3)教師運用影視資料培養學生能力,訓練和發展歷史思維的力度不夠
很多教師對影視的教育功能停留在激發興趣和增強教育感染力上。圍繞影視資料提出的問題基本屬于歷史史實和歷史概念的識記和復習,對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較少。
二、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運用影視資料的原則
有效教學追求學生的發展,但其實施的關鍵應該在教師,即通過在教師有效的“教”上做文章、找出路、求創新,達到學生在“學”上從被動到主動,從知識到能力、智慧的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和提升,實現學生有效的“學”。
1.趣味性和科學性兼顧
例如,在講授近代革命戰爭史時,可以選擇《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風云》等電影作品,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文獻紀錄片。在《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一課中,可引用記載共和國外交的《周恩來外交風云》。這類作品力圖還原歷史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歷史的真實,真正直白地用影像資料敘述歷史,給學生一種新的審視歷史的途徑。利用影視資料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可以在短短的兩三分鐘時間內快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
積極性。教師要對影視資料進行篩選和加工改造,使其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并且加以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使歷史知識由高深變得淺顯,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教學,使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和經
驗,逐步發展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2.人文化原則
“有效教學的根本特征是其發展性和開放性”,[3]即為學生的持續性、終身性的發展提供基礎和底蘊。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豐厚的人文素養,在教學活動中優先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培植、滋生學生發展的根本動力。教師要挖掘并賦予影視資料中歷史知識及其教學的人性化、情感化、態度化、品格化,從而使歷史知識與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聯系和統一起來,使學生孕育高尚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
3.多樣化原則
(1)課程資源多樣化
歷史課程資源多種多樣,充分利用并發揮影視資料的教學功能,并不意味著課程資源的單一化。歷史課堂應該根據課程目標實現課程資源的最優化組合。有些影視資料結合其他資源會發揮出更佳效果。例如,對“宗法制”的學習,就可以結合家譜等鄉土和社區資源;對“抗日戰爭”的教學可以在課后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和紀念館,走訪老紅軍;在“計劃經濟”教學中展示各種票證實物等等。
(2)教學方式多樣化
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課中,我截取一段國民大革命的影像資料,設計了三個學生活動環節:第一個是播放北伐的背景,渲染氣氛后暫停視頻,要求學生結合教材畫出北伐勝利進軍圖。第二個是繼續觀看視頻,學唱國民革命軍軍歌(與兒歌《兩只老虎》的旋律相同,學生耳熟能詳),全班同學熱烈響應,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第三個是要求學生結合視頻和教材內容討論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啟示。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和活力,優化了學習效果。
4.適量適度原則
歷史影視資料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豐富性特點。適量適度地開發使用,可以使師生走進教材的同時超越教材,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但如果過度過量使用,將會使教材淹沒在影視資料海量信息的狂轟濫炸中,不利于教材知識
結構的完整揭示和教材價值的充分挖掘。那種“沒有影視資料課就不夠精彩”“影視資料越長越多,學生越興奮,課堂教學效果越好”的觀念是不足取的。
歷史課堂教學中任何史料的運用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而進行。教師首先要立足課標和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分析教學重點的突破和難點的化解是否必須運用影視資料,是否沒有其他的課程資源可以替代影視資料達到相同的教學效果。其次是在對其必要性進行足夠的評估后,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精挑細選出精當的影視資料,并加以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 (1).
[2]林崇德.歷史地理教學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龍寶新,陳曉端.有效教學的概念重構和理論思考.長沙: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7).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