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樹立大語文觀,也就是使封閉的語文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若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則難以開展有形、有聲、有色的立體語文教學。但通過多媒體教學就能如愿以償,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從而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構建有形、有聲、有色的立體語文課堂,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影音結合,增強效果
在語文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手段,憑借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影視畫面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具有感知的時效性、共同性和統一性,從而讓學生更迅速、更準確、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識。由于強化了對實物、實景的視聽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必然會深刻得多。如,講朱自清的代表作《春》的時候,“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能夠充分地組合各種聲、色、光、動畫,給整個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一種新的情境,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春天的活力,感受到了春天帶來的生命氣息。這些影音畫面,大大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多媒體教學把傳統教學慣用的文字符號和口頭轉述變為具體可見可聞的、形象逼真的視聽境界,化不可見為可見,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多變為簡潔明了。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處于學習和求知的興奮狀態,從而更易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擴大視野,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拓展渠道,增大容量
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畢竟是有限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要大面積、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給學生傳導最多的信息。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利用各種資料和音像材料充實教學內容,擴大知識容量,既能使教學內容多層面、多形式地達到良好的組合,又能使教學內容呈現出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特征,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再以講授《春》時為例,屏幕上出現五幅小畫,分別對應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五幅小畫可做按鈕使用,用鼠標選擇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鍵盤上的數字鍵1、2、3、4、5來選擇,另外再做一個退出按鈕。每段都可重復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為屏幕左邊上方出現該段主題,如春草圖,主題下方開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內可出現連續的圖畫、視頻圖像、動畫等。整個屏幕的右邊,在一個矩形框中出現該段文字,該段文字的范讀貫穿始終。在使用時可讓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聆聽課件中的范讀,然后再讓學生跟讀。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這樣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大了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
三、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語文課本所選的范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前提下,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學習這些文章可以在豐富學生語言的同時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但是在教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結果往往是教師口干舌燥,學生心煩氣躁。顯然,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在講《天凈沙·秋思》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斷腸人在天涯”的意境,通過一邊閱讀理解,一邊放映“枯藤老樹昏鴉圖”“小橋流水人家圖”“西風古道瘦馬圖”,再配上西風的效果和凄婉的音樂,不用多說,連老師自己都想掉淚……收到了傳統教學方法不可企及的效果。
四、拓展視野,開辟途徑
多媒體教學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試聽并舉,眼、口、手、耳、腦多方位調動,全身心投入,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語言信息、音樂圖像、特定情境結合。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進入高度注意的情境之中,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在自由、寬松的心理狀態下,始終充滿著新鮮、新奇、興奮感。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們的思維就能時時聚焦在教師的控制下,且能更加深入地融入教學內容之中。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還大大豐富了課外知識。多媒體教學使師生處于一個開放的互動場景中,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心理、生理潛力,他們的思維隨情境的變化而向四方發散聯想,想象自由而不受束縛,智慧的火花不斷引燃,思維發散的廣度和深度顯然遠遠優于單一的教學模式。
總之,教育本無定法,要真正地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只有不斷反思,不斷創新,才能構建新世紀真正適合學生的多媒體教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海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