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完善的人,語文教學更是強調一個“情”字,可現在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技能培養多過情感的培養,將充滿趣味和人文底蘊的語文變成枯燥的技藝之學,這樣的語文怎會煥發光彩,富有生命力呢?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情感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目標;激發;體會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也逐漸向素質型轉變。可升學的壓力始終伴隨著他們,如何進入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成為許多家長、學生,包括老師經常思考的問題。要考好,那就得有“技巧”,“技巧”哪兒來?老師上課教的。現在的語文課,非常注重傳授學生解題“技巧”:閱讀“技巧”,寫作“技巧”,甚至有的校外輔導班就打著名師教你閱讀(寫作)“技巧”的旗號,大肆宣傳,許多家長也深信不疑,仿佛只要幾堂課下來,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在這樣的大環境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儼然成了一名熟練的技術工人,他們熟練地寫著抒情文章,但內心已不起半點感情的波瀾,他們或高亢或深沉的憂國憂民,也許內心里卻會覺得好笑,這樣的人走上社會會是怎樣的呢?好多社會現象,讓我們不禁深深地思索:人類的美好情感都到哪里去了?
人類的美好情感都到哪里去了?當然,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在這里,教育就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育能讓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大儒,也能讓一個野蠻粗鄙的人成為一個儒雅有禮的賢者,我們的老祖宗老早就提出“文以載道”的說法,認為文學只是一種手段,傳播道理才是根本。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因此,語文課是培養學生情感的基礎課。不過,現在的教育注重對學生技能的掌握多于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所以,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有很多,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我強烈地感受到培養學生情商的重要性,也意識到這個任務的艱巨性。不過,語文課又有它的獨特性和優勢,它不同于政治課,對學生進行直接的說教,它是讓學生在欣賞閱讀中,運用審美的眼光,自然而然地產生頌揚真善美、揭露假惡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情感共鳴,它比任何說教手段都讓人記憶深刻。比如,讀朱自清的《背影》,我們在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手法的同時,更應注重體會從朱自清那質樸的語言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父子深情,這也許會讓那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們深深地思索一番了。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能夠從范仲淹那抑揚頓挫,擲地有聲的語言中體會到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闊胸襟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即使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也有情感目標需要實現,讓學生通過準確、周密、簡明的語言,了解科學知識,從而增強他們探索科學未知領域的興趣和勇氣。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語文課對學生情感培養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情感教育呢?就這個問題,我來談幾點看法。
一、鉆研教材,確定合理的情感目標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典的美文,每一篇文章都向學生傳遞著一種美,有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等等。如《春》《阿里山紀行》《鼎湖山聽泉》等課文傳遞的是自然之美;《岳陽樓記》《紀念白求恩》《敬業與樂業》傳遞的是道德之美;《從小就要愛科學》《桃花源記》等傳遞的是社會之美。教師應該根據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情感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情感基礎等因素來設立合理的情感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細心揣摩、體會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才能用教材內蘊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二、精煉語言,情感引導
教師語言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激情,才能叩擊學生心靈。教學中,充滿感情的語言、語調與課文的結合,便創設出一種情感氛圍,這種情感氛圍會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產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這樣的教學言語不僅能傳知,還能傳情,從而使課堂教學獲得科學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而且,教師在對待作品中人類的美好情感和丑惡行徑時必須愛憎分明、真情流露,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甚至影響他們人生觀的形成。
三、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情感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聲、光、影,在最大限度上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與情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情感,達到情感目標的實現。比如,在教授《詩經》中的《蒹葭》這首詩時,我先播放一段畫面,一片白茫茫的蘆葦,望也望不到邊,再配上悠長的古箏音樂,學生立刻就會感受到那種蒼茫、悠遠的意境,“伊人”的縹緲、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就出來了。此外,還可以利用其他手段,比如討論法、品讀法等都可以起到激發學生情感的作用。
四、鼓勵學生多讀名著,提高對美的鑒賞力
學生情感的豐富性與閱讀量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一般來說,閱讀量越大、閱讀能力越強的同學情感就越豐富。所以,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上就要求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都要至少閱讀一本文學名著。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與書中人物或作者進行交流,作品中的美好情感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五、聯系生活,啟發學生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小事也包含著真善美、假惡丑,教師要適時利用這個最好的教材,教育學生揚善撻惡,有時,生活中老師一個適時的引導,勝過長篇大論的思想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動而辭發,情動而理易明”。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從情感激發開始,以情感體驗貫穿全過程,并以情感的積淀和養成為最終目標。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具有藝術性的情感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形成,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萬明華.有效的語文教學.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2.
[2]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太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