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能夠有效激活學生英語積極學習情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型教學過程優化就是在尊重學生英語學習主體作用的基礎上,突出任務目標引導、合作探究交流,以此來幫助學生增強學生認知體驗,提高學生綜合語言表達運用能力。任務型教學過程的優化更是豐富教學方法,幫助師生進行多維互動交流的重要途徑。
一、優化任務教學環節,整體推進實施
任務型教學注重課程教學過程的整體聯系和合理安排,從課程教學知識要點體系來優化好任務前(Pre-task)、任務中(During-task)、任務后(Post-task)三個環節,能夠在增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意識的基礎上,形成更有效的整體學習能力。
在優化上述任務學習環節過程中,注意凸顯“目標性”和“主體性”,即要能夠依靠課程教學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目標需要,確定在各個環節的任務要求。同時,要能夠注意激活學生的語言學習主觀潛能,尤其是倡導運用小組合作、對話交流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認知體驗。教師可注意如下教學環節的安排:(1)提供與任務學習相似的背景知識,激活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對學習任務有初步的認知。(2)任務中注意語言輸入的前置性,即要能夠在確定任務學習因素中設置一定的不確定學習任務模塊,以便于教學雙方能夠有靈活自動地安排。(3)在任務后,應引導學生能夠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能夠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
通過對任務教學環節的優化,能夠讓課程教學形成有機聯系整體,便于學生理解學習。像在《牛津初中英語》(Fun with English)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 What should I do?”教學中,可根據課程教學要求,在任務前可為學生搜集“青春期成長煩惱”相似的背景資料,讓學生能夠加深對閱讀學習素材的認識。在任務學習后,則可要求學生能夠就自己學習感受最深的地方進行歸納總結。
二、優化任務教學類型,滿足教學需要
教師在明確了課程教學相關的環節后,可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和課程教學要求來優化任務學習類型。根據課程教學要求,目前有比較分析、問題列舉、分類排序、問題解決、交流探究、發展創造等六種類型。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形選用合理的教學類型。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問題列舉和比較分析適合于學生同桌之間的學習探究,以解決較為簡單的初級類型題目。其他的四種類型則適合于小組合作探究或者角色模擬學習等。但在選擇教學類型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和教學目標要求來優化組合,以形成有效的學習合力,幫助學生增強認知體驗,滿足學習發展需求。
教師在選擇任務教學類型時,應該圍繞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點和發展點來進行綜合運用。像在《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 4 TV programmes的“Reading 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中,可要求學生運用問題列舉和比較分析來了解文章的表達主題大意。可建議學生運用小組、角色、師生等資源來進行優化組合,讓學生在交流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來培養發展創新精神。
三、優化任務教學總結,促進反思生成
學生在任務學習中,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多總結思維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反思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的收獲。通過對任務學習總結,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任務學習自覺主動意識,還能夠促進學生語言知識不斷生成。
在優化任務教學總結過程中,應該注意把握如下幾個環節:(1)圍繞課程知識要點和教學目標要求進行綜合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形成有機整體認知知識結構體系。(2)引導學生能夠總結表達自己的學習認知體驗和感受,幫助他們積累學習經驗方法,提高其學習敏銳性,培養其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3)鼓勵學生能夠運用書面、口頭等語言表達形式進行總結反思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認知感悟能力水平。
總之,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能夠在改變傳統教學的被動單一模式基礎上,更好地激活學生語言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實踐機會。我們教師在任務型教學思維引導下,要以任務學習為目標,以合作探究為載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周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