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這是農村中學傳統的教學模式。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逐漸推廣,多媒體教學技術已廣泛地步入了農村中學的語文課堂,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
多媒體不僅有較強的形象表現力,而且還具有信息靈活呈現的隨機控制能力,它便于教師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新課程改革后的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識體系,不再追求學科本身的完備性和知識覆蓋面,為教師和學生留有極大的選擇和取舍空間,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一、提升課堂容量,節省授課時間
中學語文課堂,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容量大并且涉及的知識面和知識點較多,如果準備不充分的話,往往會出現拖堂或時間不夠的現象。在沒有多媒體之前,我上課時老感覺時間不夠,應該講的內容不能很自然、輕松地向學生傳授。要想節省時間,增加課堂容量,課前還要準備小黑板、卡片等教具,但時間長了,這些東西對學生而言也就不新穎了。有時候,想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基本上沒法做到,只能是口頭向學生描述。這樣一來,整個課堂就得由我來做大量的口頭表述了,顯得呆板、沒有生機,而且時間不夠。但是運用了多媒體之后,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豐富多彩的圖片和聲情并茂的視頻可以完全取代以往的卡片和小黑板,不僅課堂容量增大了,而且40分鐘的課堂時間能夠輕松地將授課內容完成。
二、創設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設情境,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以《愛蓮說》為例,在課上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中國畫蓮花圖,讓學生置身于各式各樣蓮花的美景中,在學生仔細觀賞中,可指著畫動情地講述周敦頤給我們描繪了蓮花的美好形象,那么愛蓮之情即可溢于言表。在運用多媒體再現情境時,教師可以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加上教師有感情地講述,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進入情境。
三、視聽結合,圖文并茂
多媒體課件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信息同步的特點,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形成沖擊力,就會使學生的感觀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興趣的心弦,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過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讓他們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例如,教學《春》這篇課文時,分別展示了五幅圖片: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春景圖,展現了風柔柔、草青青、花燦燦、雨綿綿的畫面。讓學生欣賞時,朗讀配有音樂、文字、圖片,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隨著朗讀速度切換。音樂優美動聽,朗讀聲情并茂,畫面清晰逼真,它直觀形象地展現了課文的藝術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讓學生感受“春光燦爛”“春意盎然”的同時,感嘆“春”的美麗,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擺正教師與課件的位置,將課件與“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學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恰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把學生領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從而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蒲城中學)